全国模范教师任忠鸣:你不好好教书,来大学干什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9月8日,庆祝第4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在北京举行。上海大学任忠鸣教授获评“全国模范教师”,他是我国磁场下材料制备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也是一位会在疫情中为学生开设“理发室”的好老师,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不好好教书,来大学干什么?”
◆ 他是学生的好老师 ◆
开学新学期,任忠鸣将分别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动手实验探冶金》《现代冶金理论基础》。
从教四十载,任忠鸣率领团队培养学生300余名,其中有多名学生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也有学生获得法国科学院“法中奖”,被誉为中法科技合作的成功典范。近年来,他的团队每年培养研究生20余人,持续为材料及冶金行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2022年,他荣获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四十余年,任忠鸣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他教导青年教师,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书育人。“不好好教书,来大学干什么?”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除了教授知识,他更注重培养学生爱国报国的情怀,教会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如今已是上海大学教授的钟云波是任忠鸣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生。他还记得,自己的科研路上一步步都有老师的身体力行。
当时钟云波研究的课题是国内空白,科研条件和研发经费非常有限,在自己因为设备搭建问题急得挠头的时候,是任忠鸣老师一边安慰,一边与他并肩研究。短短两个月,他们研发出了国内首台行波磁场。可控制磁场的装置太贵,远远超出课题预算,又难倒了钟云波。此时,又是老师伸出了援手。“任老师与我一起搭建控制装置,一个月后终于完工。”
开展实验几个月后,钟云波在研究中遇到瓶颈,任忠鸣说:“别怕,咱们一起推导和分析。”为了解决磁场下非金属夹杂物运动规律的难题,他经常和钟云波一起通宵达旦做实验,直到问题解决。三年后,钟云波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并获得2002年度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也是在任忠鸣严谨治学态度的熏陶下,钟云波暗自决心要做一名像任忠鸣老师一样的高校教师。留校后,钟云波在2017年实现上海大学首个单笔技术转让2400余万元的重大突破,培养的学生发表了学校第一单位的首篇Science文章。
他是科研领头人
坚持教学的同时,任忠鸣也致力于科研攻关,四十多年来,他一直在冶金和金属凝固领域默默奋斗。作为我国磁场下材料制备研究的开创者,他提出借助超导产生的超强磁场开展材料制备构想,开发冶金和材料制备新技术,成功推广应用并解决高品质金属材料冶金制造中的关键问题。
1996年至今,他担任上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提出借助超导产生的超强磁场开展材料制备构想,成为我国磁场下材料制备研究领域开创者之一,并建起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高温叶片精密制造技术研发平台,形成一支上百人的科研团队,其中博士生17名、硕士81名。目前,这也是国内高校能开展全套高温叶片制造技术研发的唯一平台。
坚持国家需求与专业技术相融合,是任忠鸣的坚持。燃气轮机是绿色发电的重要装备,由于其制造工艺复杂,至今我国尚未全部实现国产化,其中大尺寸空心单晶叶片是核心部件,其制备技术难度大,要求高,成为卡脖子技术难题。2008年开始,任忠鸣带领团队在徐匡迪院士的指引下,开始艰苦卓绝的攻关,先后攻克多项关键技术。自2013年起,研发团队与上海商用发动机公司联合开展单晶双层壁叶片的制备研究,解决技术难题。最终形成单晶叶片的全流程国产化,打破国外垄断。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任忠鸣率领团队攻克多个国家“卡脖子”难题。在他推动下,建成地方高校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主持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及国家重大专项。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与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
对于这些成绩,任忠鸣谦虚地表示,这都是团队的功劳。在他看来,团队对于科研攻关至关重要。每当想起当年徐匡迪院士在科研工作中对自己的帮助、支持和鼓励,他就越发认识到团队领军人物的典范作用。这也让他始终保持淡泊名利、严于律己、以身垂范。
任忠鸣常对学生说,科研精神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的信念和责任心,不能以“有用”和“没用”来衡量科研价值,很多科学研究虽然不会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却有机会揭示若干本质及核心问题。每年的新生见面会上,他都会精心准备每一页内容,希望将做人、做事、做科研的感受传递给学生,今年亦不例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