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反诈小贴士:不刷单、不加来历不明的“好友”,网购要在正规平台交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新学期已经到来,学生们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网络电信诈骗的防范意识。那么,学生们易遭受哪几种诈骗?
记者从市反诈中心了解到,大学生群体占被骗师生总数的占比最高。师生人群涉及大学生、中小学生、中职院校生和教职工四类。
从发案情况来看,网购类是占比最高的案件类别。大学生群体往往容易被“演唱会门票、低价二手物品、稀有游戏装备”等关键词吸引,切记一定要在正规平台交易,不轻信“免费、低价转让、内部渠道”等话术。其次是投资理财和刷单,占比均较高。
围绕游戏装备诈骗,犯罪分子有哪些诈骗套路?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犯罪分子的常见诈骗步骤分为3步,分别是广告引流、获取信息以及实施诈骗。在广告引流阶段,犯罪分子从青少年感兴趣的方面发布引流广告,以“免费赠送”“低价出售”等噱头为诱饵,诱导青少年添加社交账号。等到青少年加入群后,犯罪分子以交易、邮寄、填写登记资料为由获取真实姓名、年龄、地址等个人信息,以筛选作案目标。
随后,犯罪分子会用一个新账号冒充工作人员、律师、甚至公检法人员,以“违规操作致账号冻结,需及时解绑”和“需配合警方调查排除犯罪嫌疑,否则会面临刑事处罚”等话术恐吓,要求青少年配合转账、消费。此外,广大青少年不要以为不轻信引流信息就安全,一些在网络上出售账号的学生也会遇到诈骗,犯罪分子以账号封控无法收款为由,诱导“刷单”制造交易流水以骗取钱财。
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发案占比最高的也是网购类,但是跟大学生不同的是,“免费游戏皮肤、明星限量周边”这样的幌子对中小学生最有吸引力。同时,中小学生对网络安全的认知有限,容易随意点击弹窗广告,辨别真伪的能力较弱,更容易被骗子操纵,因此,冒充客服类诈骗也是占比较高的一类。
中专职校学生群体发案情况与中小学生类似,其中,刷单的占比明显高于中小学生。刷单作为电诈之王,层出不穷的组合方式,令人眼花缭乱,诸如“平台做任务,点赞领红包,同城交友,无门槛兼职等等”。切记在网上凡是让你先垫钱的,都是诈骗。
教职工发案情况,跟学生群体明显不同的是,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是教职工发案最高,也是杀伤力最大的诈骗类型。有的被害人不仅被骗所有积蓄,甚至还问亲朋好友借钱,去网络平台借贷。
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接报在校师生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同比下降13.5%,案损同比下降41.9%,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总体形势依然严峻。
谈及如何防范网络电信诈骗,刑事侦查总队相关负责人提醒,青少年在网络上应该提高警惕意识,谨慎交友。做到“三不原则”,不添加来历不明的社交账号“好友”,不点来历不明的链接、不扫来历不明的二维码。围绕刷单诈骗,凡是对方要求先行垫付,进行数据分析、填表或代下单等任务时,都有可能是刷单诈骗。
此外,不要因为蝇头小利,出借出租出售电话卡、银行卡、QQ微信号、收款码等金融、通讯工具;更不要兼职“刷流水”“代劳取款”“转寄黄金”等可能涉及转移涉诈资金的违法犯罪行为,不做电诈工具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