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驱散“奇葩校规”阴霾,还孩子以阳光
2024-09-19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日前,“学校改校规允许女生扎马尾”冲上热搜。原来,河北邯郸某中学修订校规,允许女生扎马尾,新校规公布后台下学生兴高采烈,鼓掌欢呼。 

这则新闻令人一则以喜,一则以悲。喜的是校方终于废止了“奇葩校规”,将“马尾自由”还给学生。悲的是,这不过是归还了本属于学生的基本权利,却引起感恩般的欢呼,让人五味杂陈。当然,该校毕竟改弦更张了,还是值得肯定的。君不见,时至今日仍有学校奉行“奇葩校规”而不放。就在近日,山西怀仁一所高中的学生因晚上11点后上厕所,竟被校方判定“重大违纪”。事情发酵后,社会对校方多有批评,目前怀仁市教育局发布情况说明,认为校方的管理制度不合理,责令其作出深刻检查。 

学校是读书育人的场所,校规的宗旨,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健康成长。陶冶学生的情操,端正其品行也是应有之意。然而长久以来,教育管理者有把道德品质和学生的外在表现挂钩的倾向,仿佛男生留分头、女生扎马尾,学生穿自己喜欢的衣服、上课坐得不够笔直,凡此种种都会影响学习,甚至有“变坏”之虞。学校对此严防死守,就有了形形色色的“奇葩校规”,发展到后来,连学生上厕所都要严格受限,简直登峰造极。 

放眼国外,日本、韩国都有类似的“奇葩校规”。日本大阪某高中禁止学生染发,一女生因天生茶色头发,被认定违纪,受到惩罚。家长一怒之下将学生告上法庭,讨回公道。实际上,校规奇葩到像这所日本学校那样的地步,早就不单纯了。它是展示学校权威,对学生进行“服从性训练”的工具,学生的个人意志正是它要驯服的对象。对“奇葩校规”,学生只能服从,不能有主见、有个性,更不能抗拒。而这,有违教育的本质。 

从这个角度讲,“奇葩校规”具有反教育色彩,应当修订。 

首先,制定校规前立规者要有法制意识,认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尤其是《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现在的一些“奇葩校规”,明显侵害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名誉权、财产权等,与相关法律相冲突。这样的“乌龙”是完全应当避免的。 

其次,立规者不能搞“一言堂”,而是秉承“开门办校”的初衷,制定校规时与家长、学生乃至社会各界充分沟通,多方征询意见和建议。这样定出的校规才是“最大公约数”,学生才会发自内心遵守。进而言之,这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对学生有着生动的教育意义。 

最后,要有纠错机制,适时调整校规。世上没有在所有情境下都适用的规定,执行者也不可能永不犯错,重要的是设立纠错机制,错了就要更正。对于不合时宜的校规,应及时调整,以适应新时代、新观念。 

此外,“奇葩校规”的锅也不能仅仅由学校来背。过于强调成绩的考核机制、急功近利的家长等,都是“奇葩校规”得以生长的土壤。因此,我们需要共同努力,驱除“奇葩校规”的阴霾。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维护学生的权益,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和正义,才能让每一个孩子在阳光下自由成长。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