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总以青春姿态吸引人,求新求变的基因不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今年是越剧“范派”宗师范瑞娟诞辰百年。为了纪念恩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上海市级非遗项目越剧“范派”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韩婷婷昨晚做客朵云书院·旗舰店。她以潜心创作的三首越歌为引,与作曲家何占豪、舞蹈家王佳俊以及音乐唱作人王昊展开了一场颇有深意的艺术对话。
韩婷婷这次带来的三首越歌分别是《爱竹之人人似竹》《对话苏轼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对话苏轼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而这些作品都与恩师范瑞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师范瑞娟别名范竹山,她一生爱竹,仰慕“竹”的品格。此次,韩婷婷推出的《爱竹之人人似竹》就是一首以“竹”为名传递“思念”的越剧开篇。“人如竹,竹似人,固以树德、直以立身、当得一代宗师。”她说。而在《明月几时有》和《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韩婷婷更是大胆创新,将越剧和传统诗词入歌,让“梁山伯”对话“苏东坡”。
这些作品让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听懂了。他在现场说,比如《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本是苏东坡悼念亡妻所写的名篇,但是现在韩婷婷通过巧妙创作,将这种对亡妻思念变成了对恩师的思念,毫无生硬和违和感,让今人听了为之动容。
虽然说,韩婷婷此次带来的三首越歌风格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它们都充满了创新精神。让“梁山伯”与“苏东坡”对话是一种创新,让越剧和流行音乐相结合,也是一种创新。而这正是范瑞娟等一批越剧宗师毕生的追求。 “越剧之所以能始终以青春姿态,吸引一代又一代的越剧迷,源自剧种不断求新求变的基因。”韩婷婷告诉读者,“我们老一辈艺术家、流派创始人,没有一位不是在创新中发展。作为当代越剧人,我们也在不断拓展越剧的外延,让越剧以更多元的面貌融入当下,让越潮涌动年轻的心。”
回忆起恩师范瑞娟,除了一生不变的创新精神之外,给韩婷婷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认真”二字,这对她现在的艺术实践依然影响深远。“老师一直说,唱腔为人物服务,她教戏非常严谨。”韩婷婷回忆,范瑞娟很容易出汗,夏天教《梁祝》,范瑞娟把毛巾垫在衣服里,“每次老师都亲自做示范,半天排练湿掉很多条毛巾,但她并不在意,只要学生能有所得就好。”
韩婷婷透露,老师平时在家里会听京剧等其他剧种录音,除了吃饭睡觉,她就是在琢磨戏。“每次我去她家,她一定会问最近练功练得怎么样,演出演了一些什么。”韩婷婷说,“老师其他事情很少问,学生练功是否到位是她最关心的,她把艺术看得很重,所以一直很认真很严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