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广场成功的“密钥”是什么?
文化广场在实践中找到了破局之路。 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演出行业迎来转型期时,业内都在探索破局的新课题。不过,9月22日举行的“上海文化广场十三周年庆典仪式”上,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洁却透露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文化广场今年预计票房收入将达1.3亿元,刷新剧院的历史最高票房纪录。这家剧院的“密钥”是什么?青年报记者采访中获悉,坚定的数字化剧院转型和会员体系,支撑了它的稳定发展,而坚决不走“一家独大”路线,团结行业伙伴共同做大产业蛋糕,更是它成就如今行业地位的“阳谋”。青年报记者 陈宏
数字化转型精准到每个座位
在举行庆典仪式的同时,法语原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正在文化广场热演。重修开业之后,上海文化广场自2011年正式运营,2011年末,英语版《巴黎圣母院》作为文化广场首部“年末大戏”连演24场,随后,这部剧正式引进了法语版——在上海一直是一票难求。让不少到场嘉宾津津乐道的是,当年音乐剧市场刚起步时,所有人都觉得,音乐剧就是百老汇和伦敦西区。“我们决定开拓多语种、多国家、不同审美的音乐剧。”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透露,正是此举,让文化广场开业后不久实现了扭亏为盈,从此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大道。
作为国内第一家音乐剧专业剧院及“演艺大世界”的重要成员,文化广场的发展与它坚持的音乐剧定位有着莫大的关系。但同时,不少人也看到,沪上音乐剧已经遍地开花,无论是成熟的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还是新兴的北外滩大剧院和前滩31演艺中心,都常常有音乐剧的大剧上演。竞争对手变多,文化广场要怎么做?
张洁透露,剧院正在坚定地进行数字化转型。2024年,上海文化广场全面推进“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演艺场景智能化分析系统”建设。该项目围绕共筑演艺行业数字化转型新目标、共创剧场大数据应用新赛道和共享数据价值和产业链智能升级新模式的愿景,研发可发展、易推广的演艺大数据应用与分析模型,以提升产业链核心效能和剧场生产运行水平。
“这个数据大模型的建设,细化到了每一个座位的价值。”通过分析购票数据,剧场内哪个座位最受观众欢迎、最能产出效益,都将一清二楚,最终能够实现“一剧一座一价”,让票价的制定更为科学。
张洁将之视为剧院未来保持高速发展的“密钥”之一,而另一“密钥”则是会员体系。“我们从2014年开始会员建设,10年来已经积累了60万受众。”张洁告诉记者,会员体系可以增强剧院和观众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可以更好构建数据价值。
聚在一个食堂吃饭的产业链条
张洁笑说自己这些“密钥”都留给了费元洪,费元洪也开玩笑说“收到了‘密钥’,却还没找到‘门’在哪里”——2013年之后,文化广场又发布了全新的三年规划。新的增长点在哪里?其实是所有业内人士都关心的问题。
音乐剧《对不起,我忘了》的编剧李宜橙,似乎让众人看到了“门”在哪里。她说:“文化广场成立了音乐剧中心,很受我们欢迎,这里成了我的工作室、会议室。2023年以来,我在这里创作了三部作品。”
事实上,业内关注文化广场的动向,是因为它在音乐剧行业内的影响力。有人盛赞这家剧院“带动了整个中国音乐剧产业的发展”,但文化广场从不认可这样的说法。费元洪说,海外引进、本土制作、原创孵化,是产业发展的几大动能,这需要齐头并进,层层深入,也需要更多的伙伴团结在一起。
今年4月,在2024年上海国际音乐剧节闭幕式上,文化广场以“剧场无界 有请共创”为题,邀请合作伙伴入驻广场,迄今已有“口袋艺术”“戏剧树”“猴书life”三家在艺术教育、戏剧培育、生活方式等不同领域的伙伴成功入驻上海文化广场音乐剧中心。总计入驻伙伴已达到了18家,涵盖专业戏剧制作公司、文化创意公司、个人工作室、艺术教育机构、餐饮服务企业等与泛文化相关联的集合体。
“行业的各个链条,大家经常在食堂碰头,一起吃饭,聊着聊着就有了新的创意和合作意向。”费元洪说,这样的氛围,能让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同行者在此共筑、共创、共享。而今年文化广场13周年的主题字“丰”,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个动态的过程。
帮助文化广场做课题研究的同济大学文化产业系副主任夏洁秋感叹:“文化广场最好的一点是,它不是一家独大,而是搭建平台让大家一起做,单体剧场的‘文广模式’,在全国范围内都让人印象深刻。”
记者 陈宏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