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中国之美,民族乐团两部重磅作品回归国庆舞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作为“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上海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之一,《国乐咏中华》原创音乐会于十一国庆当日奏响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抒发对祖国母亲的挚爱与敬意。10月6、7日,另一部爆款作品《云之上——让听觉从东方出发》也将回归1862时尚艺术中心。两部作品由五千年中华文明汲取艺术灵感,发挥当代民乐开放包容的艺术特质,在民族音乐的多元呈现中,感受古老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内力。
※ 升级版国乐咏叹中华文明 ※
《国乐咏中华》是上海民族乐团的品牌项目。自2021年首演来,音乐会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银川、成都、海南、喀什、中山、临沂、泉州等地,收获不同年龄、不同背景观众的喜爱和广泛赞誉。2024年乐团对《国乐咏中华》的多个篇章进行了全新升级,此次国庆,是《国乐咏中华》升级后在上海的首秀,乐团以更充盈饱满、大气包容的音乐语言,共贺祖国华诞。
音乐会分为五个音乐章节:首章《大春秋》表达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厚重和灿烂;贰章《醉山水》诉说中华艺术中大乐和同、山水与共的美学精神;叁章《纳百川》由十余种不同民族的特色乐器伽倻琴、冬不拉、彝族四弦琴、芦笙、萨塔尔、弦子、马头琴等轮番上阵,彰显中华民族宽广的胸襟和视野;肆章《天行健》,竹笛、二胡、琵琶三组双重协奏曲,展现中华民族的刚毅坚卓、生生不息;伍章《咏中华》表达对中华文明的敬意,抒发对祖国母亲的挚爱。
今年4月,该版本首演亮相国家大剧院第二届“国乐之春”,收获热烈反响。作曲家王云飞说:“我们对音乐结构和编制进行再扩充,修改后的篇章均由民族管弦乐大乐队形式呈现,突出民族乐器及民乐特色,增强音乐的色彩性和张力,使整台作品更具大格局、大气魄,彰显大国风范,大国气象。”
在叁章《纳百川》中,上海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纷纷穿着不同民族的特色服装,演绎各式各样丰富的少数民族特色乐器。通过多年与少数民族当地艺术家们的学习交流和演出实践,乐团演奏家们深入挖掘国乐背后的民族性格与文化,携手带领观众们感受东方古国民族团结的美好气象。乐团创作策划部主任、唢呐演奏家胡晨韵说:“《国乐咏中华》是我们乐团的经典原创作品,但在十一国庆当天上演,我相信所有演奏家都和我一样满怀自豪和崇敬之情,将最深情的国乐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乐团琵琶声部首席俞冰说:“铭记历史、感恩当下、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国乐共同激励着我们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风华国乐,弦音飞扬,本场音乐会由乐团驻团指挥姚申申执棒,未来《国乐咏中华》将继续计划在全国各地进行巡演,唤起更多观众对当代民乐的情感共鸣,感受中华民族薪火相传、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 多感官体验东方美学 ※
如果说《国乐咏中华》是对中华文明的深情咏叹,那么《云之上》则是对国乐创新之路的一次大胆探索和实践。长假收官之时回归的这部作品,将引领观众朋友们感受自然灵动、简约素朴的东方美学,开拓民族音乐当代表达的新路径,在宇宙天地间自由舒展。
《云之上》打破传统常规音乐会的听视觉局限,构筑别具一格的多重声场,演奏家们围坐一圈,相同声部并不相邻,而歌者在远方吟唱,遥相呼应。观众们环绕舞台而坐,与演奏家们咫尺之遥,呼吸相闻,开启一场多维复合的时空对话,坐在不同方位都能体验到听觉和视觉上不一样的美,感受当代民乐的力量。
《云之上》的整个声场是彼此间不同的运转构成的宇宙万物,作曲家E.宋歌说:“2024年的《云之上》在去年‘圆形’基础上,构建‘多重声场’不同形式的演出版本,某种角度每个版本都能称为首演。”今年乐团对作品升级再打磨,拓展剧场二层演艺空间,在原13位国乐演奏家、1位手风琴演奏家和6位歌者的基础上,特别再引入6位中国大鼓演奏家和8位童声合唱,形成上下互动、远近交织的多重立体声效,呈现更丰富饱满的视听效果。中国大鼓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乐器,象征着一种民族力量,他们以整齐划一的节奏律动增强音乐的感染力,也与一层以中国建鼓为中心意象的副舞台相呼应,传达对中华文化精神的致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