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起上音校园开放进入Next level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除署名外)
上海音乐学院靠近淮海中路区域的围栏拆除,不同风格的历史建筑和3300平方米的大花园与周围的街区相接,让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融入了生活日常。而从今年国庆起,上音校园开放将在此基础上迈入Next level,进行开放再升级,通过全新组建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为公众讲述上音故事、建筑故事外,学校还正式推出公共空间开放新品牌——上音草坪音乐会。
◆ 学生争当“上音校园文化传播的使者” ◆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理念,统筹推进公共空间高品质开放与学校高质量发展,上海音乐学院“萧友梅诞辰140周年专题展暨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受聘仪式”10月1日在城市音乐会客厅举行。值此国庆佳节,首批36名学生志愿者收到聘任证书,正式成为上音校园文化传播的使者。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1月在上海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理念,强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发展成果。今年,恰逢这一理念提出5周年,上海音乐学院也在“校园开放”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包括“音乐城堡”、“城市音乐会客厅”、美育楼、淮海路1199号建筑,以及汾阳路20号的老办公楼、专家楼等在内的上海音乐学院六幢老建筑,经过精心修缮,焕然一新,既保留了往昔的风貌,又注入了现代的活力,音乐城堡、城市音乐会客厅以及专家楼,成为了各种专场展演和讲座的场地;美育楼中的东方乐器博物馆,则承载着8千多年的悠久音乐历史,馆内乐器如珍宝般陈列,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记者获悉,新成立的学生志愿服务队中,导览组将协助组织校园导览活动,为来访者提供校史、音乐艺术展览、建筑文化、校区信息、设施服务等方面的详细讲解;宣传组负责协助编写和编辑关于校园开放参观活动和项目的宣传材料等。
学生志愿服务队的冀雨婷同学感叹自身的幸运,因为她在校期间见证了上音最美校园的提升。未来,她将在志愿活动中严格要求自己,掌握服务技能,弘扬志愿精神,以一流的优质服务、一流的精神状态,展现上音青年的素养和风貌,为高品质开放城市文化空间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会倾心向市民们详细介绍学校的历史、文化和教学成果。我相信,在每一次的导览、讲解与服务,一定能让参观观众更好地倾听上音故事,感悟上音精神。”冀雨婷说。
在简短而庄重的受聘仪式后,一场小型萧友梅作品音乐会展开。韩云琪、吴琳敏、陈炯然、周润野四位同学唱响校歌《国立音乐院院歌》;陈炯然与沈辛怡合作演绎艺术歌曲《问》与《南飞之燕语》,细腻表达了萧友梅作品中的深情与哲思;沈郝与纪晓澜带来的大提琴助奏与钢琴《秋思》,诉说着对萧友梅先生的崇高敬仰。
此次在城市音乐会客厅同步上新展览“萧友梅诞辰140周年专题展”。今年是上音创始人之一萧友梅诞辰140周年。为纪念这位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理论家、作曲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美育思想,上音组织筹划萧友梅诞辰140周年展览,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手稿、书籍以及多媒体互动等方式,全方位展示萧友梅的生平、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音乐教育的深远影响,即日起面向市民朋友预约开放。
萧友梅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之父”。曾襄助蔡元培建立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后与蔡元培携手在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他在办学中坚定爱国主义立场,于1928年带领师生创作出版爱国歌曲专刊《革命与国耻》,拉开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批抗战救亡歌曲创作的序幕,并创作《国难歌》《五四纪念爱国歌》《问》等一系列爱国音乐作品。
◆ 推出公共空间开放新品牌“草坪音乐会” ◆
作为做好校园开放共享“后半篇”文章的重要举措,上音不止组建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师生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10月1日,上海音乐学院城市音乐会客厅的首场草坪音乐会在一曲金秋时节描摹收获的唢呐独奏《庆丰收》中拉开了序幕。这一场特别的演出也意味着上音正式推出公共空间开放新品牌——草坪音乐会。
整场音乐会的曲目中西合璧,既有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茶花女》、钢琴独奏《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也有江南丝竹《欢乐歌》、小提琴独奏《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其中,还特别推出上音原创歌剧《康定情歌》选段,这部作品先后入选文旅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国家艺术基金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项目、上海市“建党百年”“全面小康”主题首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是上音新时代文艺创作的代表作。
受访者提供
上音作曲指挥系副教授沈叶作品《民歌五首》中的《庄稼调》《采花》也登上草坪音乐会舞台,他是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世界最古老音乐出版社德国布莱特克普夫与黑特尔(Breitkopf & Härtel)唯一华人签约作曲家。本场音乐会担任演奏、演唱的都是近年来不断取得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奖项、登上国际国内重要舞台的青年师生,音乐会充分展现上音“教创演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体制机制优势与最新成果。草坪音乐会在全体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中迎来终章。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说,“校园开放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开放,希望大家进入校园后,能看得见排练,听得见音乐会,遇得见大师,能够在这里感受到上海音乐学院近百年的历史积淀和浓浓的学术氛围。我们希望能为市民打造开放的艺术空间和高雅殿堂,服务人民城市的建设。”
据统计,上海音乐学院于2024年1月起全面对公众开放。至今已经接待市民参观校园和参与各类活动91749人次,历史保护建筑参观观众达20696人次。学校还创新管理机制,成立“上海音乐学院公共空间开放管理委员会”,探索高校校园开放的全新模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除署名外)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