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鸦男神”为爱上色
青年报记者 郭颖/文 受访者/图
“涂鸦艺术家”“哈佛博士”“建筑设计师”“独立钟表设计师”……这些标签都贴在了同一个人身上,他便是90后“涂鸦男神”陈十三。今年夏天,他来到上海,停留了半个多月,只为给豫园周边一栋55米高的老大楼外墙绘制一幅巨作《露香春景》。
半个月、30多桶涂料、55米“高墙画”
坐落于豫园街道的人民大楼是上世纪80年代末建成的两栋17层老大楼。记者看到,现在其中一栋楼的西外墙绘制了一幅巨大的墙画,从底楼一直贯通到顶楼,玫粉色系的撞色涂鸦,让人眼前一亮,颇具视觉冲击力。
陈十三来到上海,置身于酷暑和台风天气中,创作了这幅《露香春景》。这幅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绘画长卷,以桃花和燕子为主题,生动描绘了露香园内春日暖阳下桃花盛开、燕子筑巢的生动场景。这幅画耗费了30多桶涂料,使用的是立邦的外墙漆配合罩光清漆,可以保持十多年不褪色。
这是一个名为“为爱上色”的公益项目,陈十三希望通过这幅作品,唤起人们对自然之美的共鸣,珍惜和谐共生的自然环境。
“我结合了涂鸦的底层逻辑,在作品完成的时候,我发现它和背后的东方明珠以及周边的现代建筑是如此搭配。”陈十三告诉记者,这是他涂鸦十几年来,画的最高的一面墙,需要用吊篮从楼顶吊下来创作。
“吊篮给人的安全感比登高车要好,因为登高车是一根长臂伸上去,到顶上的时候会有点抖,尤其是要移动的时候会抖得比较厉害,而吊篮就不会,吊篮能够左右走,晃荡的时候也是慢慢转。”陈十三回忆说,当时受到台风的影响,风有点大但还能作业,在上面会感觉这个吊篮就像旋转木马一样在那晃。由于这面墙是朝西的,所以每天只能在早上工作,到中午就得停,不然会中暑,到太阳下山后再继续画。
这次创作给陈十三带来的最大困扰是,画高墙无法往后退或随时用无人机去看整个画面。因此,要花很多小功夫,“比如说我们要先在这个墙面上画一些标志物,然后用符号来定位。”
他会先在墙上做一些小标记,类似打格子。打完格子后,再跑到对面的楼拍一张照,再把底稿叠上去,最后带着这个叠上去的稿子在吊篮上作画,这样就不需要再下来看,因为下来看的话会有畸变。
《露香春景》构图是经过居委会组织大楼居民投票的,收集了居民的建议,由居民通过后才能开始画。“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修改我的画稿,最终呈现的作品不只是我个人的想法,也集合了居民的反馈。”陈十三认为,做城市艺术,不仅是艺术家个人的创作,艺术家其实是作为城市的一个部分在创作。
陈十三坦言,艺术家需要考量的东西不仅仅是在画布上,很多时候也要去平衡,创作出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的作品。比如说颜色的处理,还有局部的效果、笔触以及当时我想到的增补,由于整幅墙画是画在居民楼窗外的,有的居民就要求把自家的窗框刷成白色,这会让他们的房间看上去明亮些,他最终还是满足了居民的诉求,“因为在城市空间里绘画,不仅仅要考虑创作者本人的意见,还要考虑周围居民的意见,这些居民的想法也变成我绘画的一部分。”
创作的这半个月时间里,陈十三少不了被“围观”。这栋老大楼的住户比较多,且多是老人家,众口难调,所以现场的“社交工作”还挺重要。“我不仅要单纯地创作,还需要跟居民去讲解,为什么要做这一步,要怎么画。老人家也会问我,这个墙画了之后房间会不会变热,会不会有反光?如果他们提出要修改的话,我也会酌情修改。”这栋楼有很多窗户,每一户、每一个窗口后面都是一个故事,让陈十三感动的是,有一户大爷大妈,每当看到陈十三从他们的窗户前经过时,就会递水出来。
最让陈十三欣慰的是,这幅墙绘完成后,周边的居民都很满意,他们没想到这幅作品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这么强,这幅画会这么大,画面又是这么丰富。
喜欢海纳百川的上海
1993年出生于广东广州的陈十三原名陈展樑,之所以取笔名“十三”,是因为他从2008年开始正式创作,在2013年开始专注于绘画中文。他是广州人,粤语里13是个好数字,它的谐音通“生”,就是活下来的意思,寓意顽强的生存。
陈十三的学历格外亮眼:2018年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建筑学专业,2023年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建筑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高颜值、高学历让陈十三迅速走红,成为“涂鸦男神”,而他给自己的定义却是“做壁画和城市艺术的艺术家”。
从初中开始,兴趣使然,陈十三就开始在城市空间里画壁画。当时,小小的他喜欢在街上画东西,“在国内有非常多的空间可以作画,只需要跟当地居委和街道办去沟通。尤其是在我生活的城市,很多人从小就认识,父母之间也相互认识,只要和他们沟通好:可不可以在这里画、可以画什么,就没什么大问题。”
陈十三的第一幅作品是在他上初中的时候完成的,当时他才十四五岁,以字体书写的形式画了一幅涂鸦作品。
这些年来,他去过全世界很多城市作画。每个城市他都非常喜欢,带给他不同的感受,“无论在哪一个城市,我们总能因为涂鸦这样小众的兴趣爱好,聚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惺惺相惜。”
陈十三喜欢的涂鸦写手包括中国的黄睿、吴准少,西方的Kopy、Acro,他们各自带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却仍然能走到一起。
涂鸦是叛逆的,陈十三的求学之路却是传统的;涂鸦可能与建筑风格形成冲突,但他同时又在做建筑保护……他喜欢让不同的属性在身上保持微妙的平衡。正如他会在建筑上画很大的画,但他也做非常小的钟表,“这也算是一种对冲,前者是把空间变成平面,后者则是把平面变成空间。”
第一次在上海“画东西”是2011年,那时他还在读高中。当时上海的莫干山路有一个创作场地,它记录了上海20多年来的涂鸦发展历史,也让他认识了很多朋友。虽然现在那里已经拆了,但当年在那里涂鸦的人现在依旧在坚持画。像“为爱上色”的合作艺术家、来自法国的保罗·杜西奥,就是陈十三每年回上海一起作画的朋友。
在陈十三看来,上海是一个多样的城市,它包容着不同的文化艺术,海纳百川。它的魅力就在于可以把不同的文化共存在同一个空间里,比如一个小弄堂里可以放置很多东西而不觉得矛盾,这是上海最让他喜欢的地方。而且,居住在上海的人非常愿意接受新事物,尤其是在城市艺术这个领域。
如今,陈十三的足迹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他发现涂鸦这种艺术,不仅限于城市空间,它在乡村也可以画,画作里融合了周边居民对生活的感悟,最终传递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是作品的魅力所在。
青年报记者 郭颖/文 受访者/图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