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人民城市 共享美好生活|上海推动“一网通办”改革纵深发展,打造“数字政府”
2024-10-1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视频

10月14日下午,“我们的人民城市”专题集中采访活动的第二个点位是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展厅。在这里可以看到“一网通办”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事务。

这五年来,上海“一网通办”坚持问需于民、服务于民,以改革引领和数字赋能双轮驱动实现办事方式多元化、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使“一网通办”成为市民群众共同参与、普遍受益的城市品牌。

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

落实到“一网通办”改革全过程

在播放了“一网通办”宣传片后,市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朱俊伟公布了一组数据: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五年来,上海推动“一网通办”改革向纵深发展,打造数字维度上的整体政府。截至目前,“一网通办”个人实名用户累计超8456.3万,法人用户累计达394.2万;“一网通办”平台接入事项累计达3737项,累计办件超过5.78亿;2024年日均办事41.96万件,今年全程网办率83.16%。“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好差评”好评率达到99.95%;“随申办市民云”移动端月活峰值达2390万……

五年来,许多变化在悄然发生。2023年以来,部分用户在医院使用电子医保给小孩看病使用随申办时通常会遇到“亲属关系认证不通过”,经过排查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未成功绑定亲属码,或是证件号码绑定错误。在工作人员的后续指导下,问题均已解决。

当了解到这一现象频频发生后,市大数据中心在亲属随申码人工审核增加了人工帮办环节,帮助亲属随申码申请用户顺利完成亲属码申请。这使得亲属随申码人工审核成功率从90%提升至98%。

又如2023年以来,部分年长用户在使用随申办服务的过程中,发现老金卡(折)调整页面的字太小。考虑到使用该功能的大部分办理人都是老年人,大数据中心立即研究相关优化计划,以满足银发族的使用需求。

朱俊伟介绍说,市大数据中心持续提升为老服务能级。针对市民来电反映的问题,随申办APP产品团队进行了深入的用户需求调研。“依据随申办的UI设计规范以及针对长者专版的建设要求,我们对事项页面进行了重新设计。随后,与人社技术团队紧密合作,对事项页面进行了重构,成功实现了大字版养老金卡(折)调整事项的上线。目前,该功能已正式在随申办APP上线替换原功能,并纳入随申办APP的长者专版。”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依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在提高服务效率、加强数据共享、提供智能化服务、优化用户体验、推动绿色发展、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促进区域一体化等方面,以创新技术手段赋能,牵引和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变革、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助力探索符合超大城市实际的治理现代化新路子,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目标。”朱俊伟表示。

通过政务服务窗口让外籍人士

直观感受上海的城市温度

现场,闵行区政务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何凡介绍了该区政务服务中心涉外服务情况。据其介绍,闵行是人口导入大区、产业发展强区、交通枢纽门户,具有外籍人士多、外资企业多、国际学校多的特点。”近年来,我们通过主动办理、主动联系和主动上门,提供无差别、同质化、有温度的涉外服务,打通语言的障碍,架起沟通的桥梁,让外籍人士通过政务服务这个有形的窗口,直观感受到中国的办事速度,上海的城市温度。”

“我们发现外籍人士办理相关事项主要面临语言不通,沟通有障碍;政策复杂,咨询没方向;环境陌生,窗口找不到这三大问题。”何凡介绍说,针对外籍人士的困惑,该区政务服务中心在秀文路600号政务大厅的总服务台导办团队配备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工作人员,还配备了一台可提供17种离线翻译,85种在线翻译功能的政务服务机器人“闵闵”,解决外籍人士办理中“沟通难”问题。

针对涉外服务中外籍人员税务高频事项,闵行区政务服务中心则成立了“闵闵工作室”,主动提供不取号业务及咨询常态化服务。每年3到6月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年度汇算清缴期间,设立双语个税汇缴专区,今年以来,涉外窗口总计为1203名外籍人士提供个税汇缴专项办理服务。中心还会同税务部门连续三年为涉外机构提供上门办理,常态化保障多个国际学校员工纳税纪录开具。办税大厅还印发双语版“个人所得税常见问题”宣传册,成立双语业务骨干团队,让外籍人士不再“事难办”。中心办税大厅自2021年9月入驻以来,年均服务外籍人士2200人次,总计服务约6600人次。

在中心北大厅等候区,还有一个全市首家设在政务服务中心内的公益咖吧“方坛咖啡”,这是该中心和闵行自闭症协会合作的一个项目,每天都有自闭症青年在这里服务,中心还定期举行自闭症儿童的画展、演出和快闪活动,这里也是海外NGO来打卡的一个点。“下一步,我们还将和闵行团区委合作,积极招募外籍政务服务志愿者,让更多的外籍人士熟悉中心窗口设置和环境,用咖啡架起国际交流的桥梁。”何凡介绍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