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布、丝线,在这位手艺达人手里变成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通讯员 付婷
一块土布或一段丝线能变成什么?在金山卫镇金康居民区手艺达人陈小芳的手里,原本普普通通的土布等零碎物件,经过一双巧手的加工,变成了时装、配饰、包包、发簪、绢花、玩偶、贴画……
陈小芳是一个地道的手艺达人。在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下,自小她就对土布、扎染、刺绣等技艺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继承了祖辈们的技艺。“奶奶家里以前开过药铺,外婆也是大户人家的小姐,我小时候就跟着她们学织布、染布、画图、刺绣等技艺。”她还记得奶奶90岁那年,将自己用了一辈子的织布梭子给了她,“当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会将这门技艺发扬下去。”
一开始,陈小芳还是利用空余时间从事手工制作,后来她干脆辞职,全身心投入到手工技艺的钻研中,只要看过接触过的技艺,她都想学会弄通。当时为了学好这些技术,她经常奔波在全国各地,向一些技术大师取经。
在陈小芳的工作室里,有一顶海棠凤凰纹饰的凤冠,就是她在山西大同拜师学艺时所做。这顶凤冠以金色为主,配以红色的凤凰和层层堆叠的海棠花饰,再由珍珠、串珠点缀,精致华贵,栩栩如生。“这顶凤冠通体由二百余片金属焊接,为了体现海棠花的灵动,在枝叶关节处还用了缠丝技艺,耗时两个多月才最终完成。”
但手工制作的道路上也并非一帆风顺。一件作品的制作,往往伴随着多次失败、甚至推倒重来的境遇。但陈小芳并不气馁,她把每一次失败都看作是一次创新的机会。
有一次在制作土布刺绣背包时,由于剪裁失误,导致最终缝合时效果并不理想。面对即将到来的“翻车”,陈小芳灵机一动,将错就错,对封口处重新进行设计剪裁,没想到做出来一种更加休闲、随性的背包款式,大受欢迎。
“不要害怕失败,要大胆一些,善于思考、总结。”抱着这样的想法,陈小芳在不同手工制作领域跨界尝试,从原本的土布扎染、刺绣技艺,到如今的缠花技艺、编织技艺、焊接技艺等,她掌握的技术越来越多,制作的手工艺品也越来越精湛。今年上半年,她还创新性地做了一系列24节气土布刺绣贴画。眼下,陈小芳又对少数民族风格服饰产生了兴趣,尤其在苗银与土布技艺的结合方面兴味盎然,她搜集资料、学习拓展,想制作一批民族娃娃。“目前已经做了苗族、壮族、藏族三个民族娃娃,想用一段时间,做全56个民族。”
去年开始,金康居民区在居委会成立了“邻聚里匠心坊”,专门为陈小芳打造了一间工作室,平时由陈小芳带着社区居民们,一起体验、学习各类手工技艺制作。
“每个月组织1-2场活动,每场都人员爆满。”在金康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庄丽看来,陈小芳为社区居民了解传统文化、传承手工技艺打开了窗口,“我们也希望多发掘这样的手艺达人,发扬他们身上的匠人精神,让匠人文化在社区得到传承发展。”
目前,社区里已经有2、3位居民长期跟着陈小芳学习技艺。陈小芳也通过文化配送等形式,将非遗土布制作等技艺,传播到上海及周边地区。就在前不久,她还被聘任为海棠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她的手工技艺传承,又有了新路径。“我热爱它,想要把它发扬光大。说不上是责任,但感觉这是我们世代流传下来的东西,也应该在当下落地开花。”陈小芳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通讯员 付婷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