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人民城市 共享美好生活|静安不断完善城市运行治理体系,试行“数字小区”“数字湾区”场景开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视频
一张大屏能实时显示城市运行中的动态数据。10月14日下午,“我们的人民城市”专题集中采访活动的第三个点位是位于虬江路上的静安区城运中心,相关负责人揭秘了静安提升数字治理能力的秘诀。
据了解,“十四五”以来,静安区城运中心主动顺应和掌握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新趋势新机遇,对标对表市、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和“城区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的各项工作重点,推动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迭代升级,强化实战实用;拓展民意诉求渠道,推动多方参与的治理新机制,以治理数字化推动治理现代化。
完善城市运行治理体系
提升数字治理能力
指着大屏上的一组组数据,点开实时街景图,静安区数据局局长、区城运中心主任、区政务服务中心主任谢志彬介绍说,这些年来,静安做实做强“一网统管”平台。依托城运系统算力对城市运行中的动态数据汇聚分析,强化城运平台指挥和辅助决策研判的大数据平台功能;依托政务微信移动端,实现大、中、小屏互动,提升一体化高效协同平台功能。按照“常驻+轮值”的方式,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参与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置,发挥平急互转的工作平台功能。
谢志彬介绍了一组数据:目前“一网统管”城运平台中与城市管理相关的基础数据、业务数据约22.7万余条,日均采集物联传感器数据200余万条,日均处理各类工单信息5000余条,形成全生命周期的数据供应链闭环,实现跨部门、多协同的城运数据共享和治理机制。
这些年来,静安城运中心不断完善城市生命体征监管分析系统,实现城区全周期管理。围绕城市治理、社会治理、经济治理、治理要素、治理过程、应急事件等6个维度,梳理了包括城市人口、城市建设、基础设施、营商环境、事件管理、风险预警等在内的30项指标体系,全天候对城区运行状况进行监测。
“近年来,我们推动‘151’项目物联感知系统各个应用场景的快速开发和上线运行,切实发挥11万余只‘顺风耳’作用。依托公安‘视频共享’平台,对城区运行重点事项、突发事件实施‘事图联动’,便于现场指挥调度,切实发挥2.3万只‘千里眼’作用。” 谢志彬介绍说。
试行“数字小区”应用场景
拓展民意诉求通道
静安的治理数字化转型场景应用涉及方方面面。据谢志彬介绍,其中一个标杆应用场景就是“数字小区”。目前,静安已经完成静安寺街道06014号城运网格数字单元建设。在石门二路街道新福康里居民区、曹家渡街道桂花园居民区、大宁街道新弘国际小区上线试行“数字小区”场景。对标苏河湾发展规划,从“宜居、宜游、宜业”三方面着手,完成“数字湾区”场景开发。
何谓“数字小区”,谢志彬进一步解释说,“我们整合、汇聚了小区内人、物、组织,形成数字化小区管理要素,通过小区精准画像、内外协同、以房管人、部件管理等模块,用数字化技术驱动小区管理转型。根据街道、居委会、物业、居民等不同用户群体需求设置用户权限,实现通过信息化手段了解小区动态、管理现状、维修上报和问题处理等。”
静安的数字化城市治理还体现在拓展民意诉求通道,推动多方参与的治理新机制。静安充分发挥“政府总客服”桥梁作用,全力做好市民各类诉求的接转和办理。在现有主动发现、被动发现、自动发现渠道基础上,增加网络端舆情捕捉监测,基于区块链技术,完成开发随手拍“市民哨”,接入“e居静安” 微信公众号,为群众反映身边诉求,报送城市治理难题提供更多渠道。目前在天目西街道进行试点,后续将根据试点情况逐步推广。此外,静安还依托“政务微信”,对各部门、街镇在用的APP和微信小程序进行整合,优化基层便捷使用渠道。截至目前,静安共为基层开通政务微信6949个,实现绝大多数问题在政务微信端处置。在14个街镇全部推开热线“一线通达”工作,目前注册人数985人,累积接收、处置工单5864件。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实战管用场景建设。” 谢志彬介绍说,静安区城运中心将从城区运行、公共安全等实际出发,按照“高效处置一件事”要求,继续做好规模性租赁住房管理、防台防汛指挥、非机动车综合治理、生态环境综合监管等各类专项管理场景建设,并分别在若干街镇先行先试,实现城区管理从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