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插秧10月割稻,这所小学的稻田丰收啦
2024-10-3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除署名外)静安区融媒体中心/视频

割稻、晒稻、脱稻……10月30日,静安区永兴路第二小学校园里的最后一小块稻田的稻子赶在台风风雨影响前收割完毕。从6月24日下田插秧,到10月30日“颗粒归仓”,五年级的同学全程参与种了一季水稻。“虽然亩产未达‘千斤’,但育人的意义值‘千金’。”校长赵蔚秋说。

  学生    看着稻子由绿变金黄,很有成就感  

班级田里种的蔬菜。

静安区永兴路第二小学是一所位于市中心的学校,学校规模不大,但在寸土寸金的校园里,却藏着一片不小的田地。

“这里原先是一个城中村,拆除之后成为了一片教育用地。”校长赵蔚秋介绍说,学校改扩建计划从明年开始,为了给城市里的孩子创造一些独特的体验,尽管时间不算很长,学校还是希望把这块地用起来。于是,在田地的一侧为学生打造出了一片稻田。

今年6月24日,四年级的同学们戴上斗笠、挽起裤腿、捏着稻苗下田插秧。此后,学生们利用每天的班会课、午休、劳动课、课后服务等时间不断进行田间管理,每个班负责两小块稻田,暑假期间也没有中断。

这学期开学后,已经升入五年级的孩子们仍不时照料着稻田。在大家的期盼中,10月24日,稻田终于迎来了收获时刻——同学们手持镰刀收割自己种植的水稻。

稻田全部收割完毕。

“割稻的时候,要弯腰,还要割水稻,感觉非常辛苦。”五(3)班陈思睿同学割了半小块稻田,深切体会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她告诉记者,真正体会了“粒粒皆辛苦”之后,她以后会更好地贯彻“光盘行动”、珍惜粮食,“我还要好好学习,以后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五(2)班的孙熠霖至今仍记得插秧时的经历:“刚下到稻田里,脚立即就陷下去了,站稳都很难,后来掌握技巧了才慢慢好了。”孙熠霖的家就在学校旁边,从她家楼上的窗户能看到稻田,“我经常从楼上看稻田,眼睁睁看着水稻从绿色慢慢变成金黄,感觉很有成就感。”

五(3)班的卞雅欣同学也记得插秧时身上的泥水和插秧后全身的酸痛,“我以前以为农民伯伯种水稻就跟做家务一样,但自己体验了以后,才知道种稻的辛苦和做家务是不一样的。”卞雅欣说,虽然插秧时很辛苦,但看到水稻成熟了,还是很有成就感。

今年6月,学生们在稻田插秧。受访者/图

除了割稻,同学们还参与了晒稻、脱粒、脱壳等工作,见证了从秧苗到大米的“蜕变”。

  学校    课程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探究  

“我们这片田地分了三个区域,一片是班级田,16个班级每个班都有一块,种植各种蔬菜;一片是稻田;还有一片是校级种植区域,有各种蔬菜、中草药。”学校德育教导黄盈秋说,水稻是今年第一次种,但各班的蔬菜已经种了好几季。

记者在现场看到,各班种植的蔬菜种类并不一样,有班级种的油麦菜已经快能采摘,有班级的小青菜则刚移栽上,还有班级的田里在休整。“每个班想种什么,可以上报给学校,学校会购买种子,有的班级也有学生从家里带种子。”黄盈秋说,各班种出来的果实也会分给学生品尝。

“我们之前种过土豆、樱桃小萝卜,还种过山茶花,都长得挺好的。”五(2)班江山同学自豪地说,他们每个人分到了一两个小萝卜,“拿回家拌沙拉了,挺好吃的。”

随着劳动课进入课表,本学期起,小学每个年级都要开设劳动课。而围绕水稻种植,永兴路二小设计了一系列校本特色课程。这些课程包括稻草绳编制、制作美食等,一年级至五年级难度逐步提升。“比如,低年级的是编稻草绳、打稻草结,高年级就是用稻草做一个草编小制品;做美食也是,低年级可能是捏饭团,高年级就做更复杂的米糕。”

学生们收割水稻。受访者/图

黄盈秋说,结合劳动课程,学校也在劳动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今年这个收获季,就有8个学科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和水稻元素相结合的学科探索。比如,语文学科让学生搜集关于水稻的诗词、佳作进行学习,用自己的表达赞美稻田的风光;数学学科结合高年级学生学到的质量、体积等概念,让学生设计一个50克的大米包装盒;美术学科,开展吉祥物设计、晒谷场设计。“科学课,这学期高年级有关于酸碱的知识,于是就让孩子们检测土壤的PH值。”黄盈秋表示,学校借来了专门的仪器,学生现场采样,进行PH试纸比对后,结合科普知识判断学校的土壤适不适合种植水稻,“测出来土壤是碱性的,再让他们给出一些土壤改良的建议。”

黄盈秋坦言,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教室里学习和到自然环境下学习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田地里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体验、学习,学生更容易投入学习激情,也更符合儿童天性,“在大自然、真实的情境中,给他们营造更真实的情境开展学习,对孩子来说是更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

她表示,这块田地也给孩子们提供了真正能够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和平台,“给他们图片展示、文字讲述,和真正到稻田里种植,体验度是不一样的。此外,真实感受了劳动的艰辛后,他们也更能感悟节约粮食和劳动教育的意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除署名外)静安区融媒体中心/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