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患者有药用,也用得起药!上海医生站上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让中国的医生不仅会看病、会做临床试验,更能够推动真正带有知识产权的中国原创新靶向药研发。
在由胸科医院与上海市医院协会联合主办的“2024年中欧胸部疾病学术论坛”上,胸科医院分享临床研究及前沿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将不断向世界传递“胸科声音”。
// 越来越多的上海医生站上国际舞台 //
“对于肺癌的治疗,我们基本和欧美同步了。中国肺癌病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先进的治疗。”肿瘤科学术带头人、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陆舜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上海医生站上了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今年,陆舜教授同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新英格兰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成果,引领全球Ⅲ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新热潮。研究显示,奥希替尼可显著改善EGFR突变Ⅲ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疾病进展或者死亡风险显著降低84%。在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该成果获得全球肿瘤学领域专家的热议和好评,并改写国际肺癌治疗指南。
“就以靶向治疗领域而言,在2020年前,当时美国有9个靶点,其中8个靶点有药可用,我们只有3种靶点药;到今天为止,到今天为止,我们与美国只差0.5个靶点——这项药物已经完成了注册研究,递交了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给予了优先审评审批机会,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预计有望明年中旬获批。这意味着,美国人有药用的靶点,我们也都有药用。”陆舜说,希望能继续助力中国本土企业的药物获批或扩大适应证,也让更多新药好药进入医保,更大程度改善患者的药物可及性,让中国患者有药用,也用得起药。
对于青年医师,陆舜也有着这样的期待,“从今年开始,我们就从单纯的临床研究逐步变为转化研究,让中国的医生不仅会看病、会做临床试验,更能够推动真正带有知识产权的中国原创新靶向药研发。
// 更多“洋医生”来中国进修 //
胸科医院院长侯旭敏介绍,中欧胸部疾病学术论坛始于2018年,近年来,医院秉承互学互鉴、共赢合作的理念,发起“国际进修医生长期培训”等特色项目,积极开展医教研对外交流合作,足迹已遍布瑞士、挪威、意大利、希腊等欧洲国家,向世界不断传递“胸科声音”。
如今,每年欧洲都有20余位医生前来上海进修。胸外科主任李志刚介绍,“作为大陆地区首家开展机器人辅助胸部手术的单位,也是全国首个年机器人胸部手术量破千的单中心,长期以来,胸科医院保持全国年机器人胸部手术量第一,并聚焦机器人新兴研究方向,探索研发国产机器人手术操作系统。很多欧美的青年医生对我们的技术与大量临床样本很感兴趣;而另一方面,欧洲在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日间快速康复、肺癌慢病综合治疗等领域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理念,彼此携手在肿瘤药物研发等方面进行更多合作,为更多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胸科医院将继续砥砺前行,坚持互学互鉴,持续提升临床研究型精品专科医院的综合发展格局,为推动世界心胸医学领域的深度合作和创新发展添翼增彩。”侯旭敏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