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半年,17位初中生创作了一幅木刻版画长卷
2024-11-0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最近几天,上海市第十中学大礼堂陈列的一幅木刻版画长卷吸引了很多学生的目光,这是学校黑白木刻版画小组的17位同学在美术教师强静的带领下历时半年完成的。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市十中学是上海市“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长期开展黑白木刻版画课程,此次是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项目化学习,通过协作与探究,努力尝试将文学作品的内涵以视觉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市十中学《红色融创》校本课程以阅读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为起点,开展了由“看江山”“走江山”“赞江山”等版块组成的系列活动,呈现了别具一格的红色思政教育。结合《红色融创》课程中的“看江山”版块,学校黑白木刻版画小组的17位同学想根据小说《千里江山图》创作一幅木刻版画长卷。为此,上海虹桥半岛版画艺术中心的版画家邹向群和顾萍萍老师亲临学校,给予学生现场指导。

根据创作内容,同学们讨论生成了四个项目小组:虹口区组、老西门组、南京路组和外滩组。从今年4月至9月,经过选题入项、搜集素材、绘制草图、木刻制版、拓印作品、长卷装裱等项目阶段,历时半年时间,师生们终于完成了长卷的创作,并将作品陈列在学校大礼堂。

“在搜集素材时,我了解到老上海的风土人情,让我对祖辈的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桑宇萱同学介绍说,刀刻制版过程中,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她学习到了许多刀法和技巧,“制作版画的过程,需要脑、眼、手协作,能够刺激大脑活跃度,锻炼四肢的协调性,尤其是手的灵活度,让我收获满满。”

在《千里江山图》长卷创作过程中,让何梦雨同学印象最深的是“刀刻制版”阶段,“这是一场对耐心与精细度的极致考验,每一刀下去,都需谨慎而有力,既要准确表达不同的笔触,又要考虑木板材质的特性,确保线条流畅且深度适中。”何梦雨说,整个学习过程让自己深刻体会到,艺术创作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磨砺。“它教会我如何在细节中寻找完美,让作品更加生动传神。同时,在完成长卷的过程中,也让我体会到与同学们共同学习、协作的快乐。”

吴晨妍同学和小伙伴们挑选了小说《千里江山图》中最打动人的场景,以此为核心进行版画创作。在她看来,如果说每位同学分别绘制的“千里江山图”单品是一幅精美细致的版画小卷,生动诠释老上海单个著名建筑的神韵,那么所有同学共同绘制并拼接完成的“千里江山图”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版画长卷。“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们共同查找历史资料,明确题材分工,统一创作风格。正是这样的团结协作精神让我们的作品细节更加完美,更富魅力,呈现出的整体性更令人心潮澎湃。”

学校方面表示,这次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十分有意义,同学们阅读《千里江山图》并进行木刻版画创作,提高了历史感知能力和艺术表现力。教师引导学生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协作与探究,提升了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传承了“非遗”文化。同时,本次项目化学习还为学校文学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