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党群服务站的志愿者故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图
从国家会展中心地铁站4号口下来,正对面100米便是党群服务站。临近地铁站和交叉路口,党群服务站是国家会展中心人流量最大的站点之一。截至11月10日,该站点服务总人数达65480人次。11月9日上午十点,见到于广跃时,他正站在党群服务站问询处为过往展商和观众提供志愿服务。穿着志愿者制服,于广跃很难真正抽开身。毕业两年,他连续两年担任进博会志愿者。二进进博,他对志愿服务有了不同的感受。
参加两届进博会,点位不变身份升级
在党群服务站服务的志愿者当中,于广跃是一名“二年级生”。去年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作为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新入职的员工,他积极响应上海团市委进博会志愿者服务保障的号召,主动报名,并在党群服务站这一点位担任志愿者。
今年第七届进博会,于广跃再次报名,他是唯一一个在党群服务站的志愿者。鉴于第一年的服务经验,他顺利成为志愿者领队,带领其他志愿者一起,为参展人员提供路线指引、物资保障、咖啡茶歇等服务。
“自己两次参加进博会,都在同一个站点。如果要说有什么不同,主要是心态上的变化。”于广跃说,相比去年,他今年再次回到这个熟悉的站点,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
在去年的基础上,他对今年的工作更是精益求精,追求细节上的优化。此前团队在策划党群服务站的安排设置时,他会考虑到去年的书架挡住观众歇脚,今年便换成了半圆形的展台。旁边摆放着数十张圆桌椅供来往参展人员休憩。
据他本人回忆,今年8月份便开始上岗。从前期的活动策划,如展位需要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到后期展位布置,布置什么、如何布置才能充分利用百平米的空间,这些都是于广跃带领团队共同完成的。临近上岗前,于广跃和团队成员便开始在进博会党群服务站,排布展墙以及布置展柜中的书籍、纪念品等物料。“可以很好锻炼自己布展和交流沟通的能力,这对于我现在从事的市场工作具有一定的帮助。”他谈及担任进博会志愿者的收获。
参与全天候服务,服务周到观众舒心
在这个人流量爆棚的站点,党群服务站还配备有女性用品、医疗用品、维修工具、矿泉水等物资,以备不时之需。8日那天,于广跃便遇到一对六十多岁的老夫妇前来借轮椅,于广跃赶紧将轮椅拿出来,并让他们登记身份信息和手机号码。下午5点多临近闭馆,于广跃拨打老夫妇电话准备提醒他们归还轮椅时,结果是空号。“当时以为他们不会还了。”没想到,他们带着轮椅回来了,并买了不少纪念品送给志愿者以表达感谢。
同一天晚上7点,党群服务站的“小叶子”们基本上都已离开,站点前的显示屏也已关闭。于广跃换上便服也准备下班回家,这时,一位外国人上前询问如何从国家会展中心去地铁站、怎么坐地铁回酒店,于广跃便拿出国家会展中心和导览手册,为他解答问题。15分钟后,他才收拾东西离开党群服务站。
在偌大的场馆,如此重要的博览会,像这样首次参展前来问询的观众例子不在少数。“按照每天的统计,8日一天问询人数便有8700人,总接待人数有14470人。”于广跃介绍,党群服务站的志愿者就是一切为群众服务,随叫随到、随问随在、随要随办。“1号馆怎么走?”“麦当劳在哪?”于广跃离开问询台不到三分钟,在接受采访的间隙,便又有四五个观众向他问路咨询。
除了问路咨询的观众和展商,于广跃有时也会遇到一些有特殊要求的观众。杨先生是一位徽章爱好者,家里收藏有3000多枚徽章,“从5日下午开始过来,每天都来,进来就是为了换徽章。”他看上了于广跃证件绳上一枚青年突击队的徽章,希望和他进行交换。
三天前,他原本从其他“小叶子”那里换到了这枚徽章,但被自家的外孙女要走了,于是他只好再过来换。于广跃在得知杨先生的需求后,便和他交换了这枚徽章,并另外又送给了他一枚徽章。接着杨大叔又兴高采烈地前往下一个点位寻找交换徽章的有缘人。
“对于参展人员提出的请求,只要是自己能办到的,基本上都会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于广跃说,如果交换徽章能满足观众的需求,那么这也是志愿服务的一种体现。
在于广跃看来,能再度服务进博意义非凡。进博会志愿者家里不仅对他个人而言是一次成长的机会,锻炼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也可以在此过程中拉近人与人的交流。大学期间,正值疫情,于广跃未能如愿报名参加进博会志愿者。这两次志愿者经历,算是满足了他大学时的心愿。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