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小叶子”的四季歌里,有青春最美的样子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第七届进博会圆满落幕,但是进博精神不落幕,青春不落幕。
盥洗室镜子前,两位“小叶子”仔细整理着装,临出门前,其中一位折了回来,对着镜子捋了捋刘海,正了正眼镜架。即便进博会即将闭幕,仪容依旧一丝不苟,这便是青春的态度。
脚踏“风火轮”,穿梭展台之间;身着“贴心服”,送上温馨服务;心怀“全球观”,链接中外交流。“四叶草”中,他们都秀出中国青年的真实形态,也get到青春的最美场景。落叶的季节,“小叶子”四季常青。
他们在哪里,哪里就有春意盎然。
11月的秋风中,一位坦桑尼亚女展商穿着单衣瑟瑟发抖,李锦文脱下“小叶子”的白色风衣外套,向她递了过去。瞬间暖流涌动,披着风衣的女士拉着“小叶子”留下了一张温暖的合影。
随身带着“急救包”的熊浩洋时刻警觉,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但心中却默默许下温暖的愿望:“希望‘急救包’一次也用不上。”
细致入微的观察,主动热情的服务,“小叶子”们凝聚着一股东海之滨的暖流。“记者节”期间,许多媒体人都拿到了明信片,“一支笔就是历史的注脚,一个镜头就是时代的追光”,这些祝词让大伙干劲十足。
温暖了他人,也会感动自己。在“志愿者之家”,64位“小叶子”共度生日,彼此送上祝福,这里,就是温馨的港湾。
他们在哪里,哪里就有盛夏激情。
3天时间,万字讲稿,来自中国馆讲解组的黄硕琦和小伙伴们硬是背得一字不差,并一起探讨表达方式和步频走位。引导组的“小叶子”把“四叶草”的地形通路深深印在心里,堪称服务优化版的“电子地图”。
作为上海馆志愿者的“小管家”,李佳蕾制作了12张讲解手卡,方便组员记忆,真心希望用自己的讲解,让客人了解传承与开放的上海,匠心与潮流的上海。恪守自己岗位的同时,不少“小叶子”还展开了“跨界”服务,主动为客人排忧解难,“这是责任,也是义务。”
日行万步、披星戴月,对“小叶子”而言这都不叫事。全球盛会的使命感点燃担当与激情,引导组的李宇耘用一句“累并开心着”诠释了大伙的状态。
他们在哪里,哪里就有金秋美景。
从去年“中国芯”“创新药”等六大硬核产业,到今年的“墨子号”、嫦娥六号、5G智慧工厂等模型,连续两年负责中国馆专题展讲解的邓静雯深切体会到我国新质生产力的恢宏,她力求用讲解与世人分享中国的机遇与开放,共鸣中国的自信与力量。
冯兰竣则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将进博会的实况传递给父亲曾经支教的云南兰坪,带着大山里的孩子们跨越千里“逛”一下进博,体验最潮最尖的展品。
“小叶子”们用各自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着共享机遇、共创未来的进博盛景和中国姿态,助力客人们乘兴而来、满载而归,同时也吸引着来自各国各地区的同龄人一起加入。
今年有69名港澳台青年志愿者“组团”共聚“四叶草”,来自香港地区的麦健林把进博会比作中国连接世界的重要窗口。“透过这扇窗,我们香港青年能够更好地认识国情、了解改革开放。”
他们在哪里,哪里就有冬日暖阳。
梅花香自苦寒来,青年不磨不成器。7年时间,王家骏从一名初中生成长为一位高校生,也终于以“小叶子”的身份,与每年为进博会进行保障工作的父亲会师“四叶草”,父亲为他整了整衣襟,留下一句“一起奋斗”的约定。
曾作为人民海军驻守南沙群岛守礁370余天,如今周航身上的“浪花白”换成“志愿红”,坚信每一段青春经历都是人生的磨砺。
许多“小叶子”都在这个大舞台上不断成长,坚定梦想。来自老挝的4位留学生“小叶子”在进博会完成本职任务之外,也特别关注先进的交通技术,“中老铁路”点燃了他们的梦想,进博会则让他们更坚定了要做老挝“詹天佑”的决心。
剪纸非遗传承人王桐予以“小叶子”的身份为进博的客人们展示剪纸艺术,她精剪的“进宝”引人瞩目。剪刀越磨越利,功夫越练越精。
进博也似剪刀,裁出青春细叶,也剪下甜蜜回忆。在这片舞台,“小叶子”们探索新地图,解锁新技能,挖掘新天赋,添加新好友,开启新未来,并get到青春最美的形态。
进博会奏响开放、合作的时代强音,“小叶子”谱写担当、奋斗的青春华章。分别之际,彼此留下叶叶相牵、叶叶相传的约定,明年11月5日,再会。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