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上海乡村“法治带头人”,青年占90%!
2024-11-1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有效证件指什么?”“身份证、户口本”“可以借出去吗?”“不可以!”11月12日上午,奉贤区庄行镇浦秀村生活驿站,80后“法治带头人”诸建源正在给村里的阿婆们上普法课。

奉贤区共有“法治带头人”702名,其中青年占90%,诸建源便是其中之一。

  ◆  上海已累计培养“两人”近4.5万名    ◆  

“犯罪分子会用身份证做坏事,利用大家贪小便宜的心理,借到身份证到银行盗办信用卡,刷卡账单谁买单?身份证的主人买单!”诸建源的讲解通俗易懂,听得老人们连连点头:“身份证不能借,保健品不能买,钱不能借。”

“我们就像老和尚念经,天天讲,老人们就听进去了。”诸建源笑着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我们村有4个睦邻点、27个村民小组,我们会一周两次给村民上普法课,内容涉及禁毒、消防、诈骗、继承等,大家听得认真,很有共鸣。”

上海自2020年开始,坚持涉农区和非涉农区、乡村与社区一体化推进实施,在全市乡村(社区)全面实施“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培养工程。

“两人”培养始终坚持示范引领,规范遴选程序,突出能力素质,加大培训力度,为法治乡村(社区)建设培养培育一支具有较好法治素养,积极参与法治实践,又善于做群众工作,愿意安心扎根基层的骨干队伍。

截至2024年9月底,全市已累计完成培养、注册“两人”近4.5万名,其中村居干部占比已达到“两人”总数近一半。其中,奉贤区共有“法治带头人”702名,“法律明白人”3718名,“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342户,544名导师与“两人一户”完成结对。

“两人一户”深耕于乡村与社区,做解纷止争的“调解员”、社情民意的“信息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通过宅基课堂、生活驿站等贴近百姓日常的平台,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深入人心。四年间举办法治宣传活动12438场,惠及群众超过31万人次,成功调解矛盾纠纷9082件,有力推动了基层法治意识的提升和社会和谐稳定。

  ◆  85后导师用本地方言给村民做普法视频  ◆  

2023年,奉贤区创新实施“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法治素养提升行动。积极整合资源,结合区域实际,成立由街镇职能部门、法律顾问以及民警、法官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导师团,通过导师与“两人一户”结对,实现实时互动和个性化指导,有效促进“两人一户”法律素养和依法办事能力的提升。

85后导师刘琳是上海理帅律师事务所一名律师,自2019年起在金海街道的龙潭居委和金水丽苑居委担任村居法律顾问,成为“两人一户”的导师。

虽然在奉贤生活了十多年,但奉贤本地方言刘琳依然是“听得懂说不好”,但为了让当地村民看懂,她和伙伴们专门用本地方言制作了普法小视频。

作为导师,刘琳在两个小区居委都有公示信息牌,公示了她的电话和上门服务时间。她所服务的“两人一户”都有她的微信和电话,她还加入了小区的治理群、楼组长群,有问题随时联系,保持沟通顺畅。

刘琳还在龙潭居委和金水丽苑居委分别设立了“小微潭法”和“丽子讲堂”两个普法板块,和居委共同建设,包括线上和线下部分。

“‘小微潭法’的线下主要是传统的普法宣传,包括每季度一次的法律宣传讲座和特殊宣传日的活动,比如宪法日、禁毒反诈、妇儿保护和暑期学校法治课堂等。”此外,刘琳还会对“法律明白人”和“法治带头人”开展专门的培训,让他们对居民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依法调解。

今年3·15,刘琳给“法律明白人”专门开展了一次针对消费者和网络购物的讲座和开卷测验,反响很好。“奉贤法院的新城法庭就在金海街道,我们也通过与奉贤新城法庭党支部达成共建意向,开展了一次模拟法庭活动,全过程地展现了一个劳动纠纷的开庭处理过程。”刘琳除了参与剧本创作以外,还参加了庭审,进行了点评总结,通过“沉浸式”模拟庭,让“两人一户”和居民代表“零距离”地感受法律权威与法治精神。

由于线下宣传受到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刘琳还通过小区群、公众号等方式开展了线上普法宣传,从社会热点和居民关心的问题切入进行普法。“早期是以我讲课为主,主要是抓住热点问题进行解答和法条解读,当时我们有一期讲的是‘帮邻居接送小孩发生意外,侵权责任如何分配’,很受居民朋友的欢迎,后来改良形式加入了居委工作人员共创共演的小视频,物业和居委都参演过,我再最后点评一下法条等。”

去年有一期讲的是装修的承重墙不能敲,结合小视频和新闻热点,刘琳还把装修的合法流程,哪些情况违规,应该怎么做,都在视频中做了一个总结,物业也讲了小区的特殊规定,居民朋友都反映很实用。

“今后,我们将继续与‘两人一户’密切合作,通过开展业务培训、交流等活动,帮助“两人一户”提升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和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为村居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刘琳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