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上海②|英国歌唱家菲比:希望我的生活能成为文化交流之美的一个例子
2024-11-1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英国女歌唱家菲比·海恩斯最近专程赶到上海,向她的昆曲新高度发起冲击。在她看来,唯有上海这座海派百川、各种文化融合的城市,才能让她更亲近《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进而对她所热爱的中国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昆曲是打开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菲比·海恩斯的中文说得极好。不能不说她在学习语言方面是有一点天赋的。其实在2019年才开始学习中文,在北京语言大学上了4周的语言课,在清华大学上了1周的课。而迄今住在中国的时间也不过1年。

菲比中文说得好,都是拜昆曲所赐。2016年她到中国参加一个青年歌唱家艺术节,她演出了西方歌剧的片段,而一同参演的还是中国昆曲演员们的《牡丹亭》。“能够在第一次来中国时就接触到昆曲,我感到非常幸运。尽管当时我完全听不懂中文,对这种艺术形式也很陌生,但昆曲本身的美感和吸引力彻底迷住了我。”第一次怦然心动的感觉对菲比还是那么新鲜。

很多年之后,回忆起与中国昆曲结缘的原因,菲比对青年报记者说,“昆曲是文学与戏剧的完美结合。作为一名古典音乐的演唱者,文学和戏剧是我最大的热爱,因此昆曲深深吸引了我。”作为一名歌剧演员,菲比是一个实践派,喜欢了就要去学去做。她开始系统学习《牡丹亭》,有优美的唱腔和诗意的唱词,让索比如醉如痴,也因此对中文有了深入的了解。

菲比说,昆曲是她打开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她开始由昆曲而接触其他的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文化,中国的艺术在文学和音乐方面有着丰富的参考点,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至少3000年前。”菲比告诉青年报记者,“在许多昆曲剧本中,有对《诗经》和孔子《论语》的间接引用。虽然这些剧本可能是在400年前写成的,但它们所引用的作品却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存在。《牡丹亭》中也有直接引用古典诗词的例子,比如’剪不断,理还乱’出自李煜,他生活在汤显祖的600年前。正是这种独特于中国的广阔而丰富的文学和文化遗产,我认为吸引了许多人对中国文化的迷恋。”

  只有上海能帮助自己迎接挑战  

这几年中,菲比几乎都是在上海学习的昆曲。而这次为了邂逅《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她又特意从北京赶到上海。这次的学习和以往有所不同。过去菲比演的都是《牡丹亭》里的书生柳梦梅,而这次她要“挑战”杜丽娘。

为什么说是“挑战”呢?因为菲比作为一个女中音歌唱家,她的声音偏低,过去无论在歌剧还是昆曲里,她都通常会唱男孩子角色,也就是中国戏曲里的“女小生”,但这次她演的杜丽娘是真正的旦角。

“学习杜丽娘这个角色对我来说难度不小:她的声音很高,而且她的形象非常年轻、非常女性化,可能我会觉得杜丽娘和我自己的状态有很大的不同。”菲比说,“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我们演员感到兴奋。如果我们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就不会不断发展和提高。所以我真的很享受这个挑战,而且能够有机会跟张颋老师学习这个角色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但是迎难而上又是具体的。菲比告诉青年报记者,无论是戏曲还是歌剧,都体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世界上大多数的传统艺术都是从小开始学习,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掌握。对她个人而言,学习昆曲的难度在于它的唱腔技巧与美声唱法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她不仅需要学习昆曲的技巧,还需要同时忘记西方歌剧训练中的许多习惯。“很多外国人都学习过中国戏曲,但我还没听说过有谁是在已有西方歌剧生涯后才转向昆曲的。”

至于留在上海学习昆曲的原因,菲比说,上海是海纳百川的城市,这里的人们爱听歌剧,也热爱昆曲,中西艺术在此汇聚融合,毫无违和感。也正是这样的一种环境,让她这样一个学习昆曲的西方歌剧演员,更够学习得很有效率很有收获。更不要说,上海有中国第一流的昆曲院团、第一流的昆曲演员和第一流的昆曲观众。

菲比还向记者透露了自己的一个心愿,就是未来要做一个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为打破隔阂打破误解而努力。“希望我的生活能成为文化交流之美的一个例子。”她说,“因为音乐和歌剧,我来到中国,而这段旅程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我继续学习中文,并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生活。我常说,我相信音乐的力量。我相信音乐可以像改变我一样,改变个人的生活,我也相信它能够在更大的层面上帮助世界,甚至通过音乐将国家联系在一起,缓和它们之间的对话与关系。”菲比说,她希望能够以某种方式,哪怕是微小的方式,展示出古老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是多么重要和不可或缺。“我们每天都被许多事情分散注意力,但我相信几乎所有我们需要知道的,都可以从古人那里得到启示。中国文化(从儒家到道教到佛教)以及中国的艺术和文学(从《诗经》到汤显祖再到曹雪芹)有太多的宝藏可以传递给世界。我希望能帮助其他外国人打开了解中国文化的大门,因为它无穷无尽地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