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与150岁地震台……走近孤独的“守台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吴恺/图、视频
松江佘山南麓有一处静谧的院落,古色古香犹如世外桃源,透露出历史的厚重,这里就是我国大陆最早建立的地震台,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古老地震台站——佘山地震台。今年,它150岁了,从95后大学毕业生到奉献青春岁月即将退休的老台长,都在默默守护着它,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今天上山走近这群孤独的“守台人”。
// 守护上海万家灯火的平安 //
佘山地震台前身是1872年建立的徐家汇观象台。1874年,徐家汇观象台开始地磁观测,1904年增设地震观测,其150年来未曾间断的观测记录,为我国及全球地磁、地震观测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在现代地球物理观测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重一笔。
就是这样一个150岁“高龄”的地震台,目前仅有23人,其中硕士10人,有两名还是95后。
毕业于上海交大土木工程专业的杨万里两年前大学毕业进入佘山地震台工作。佘山地震台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地震监测仪器设备运维,地震监测仪器设置在静谧的佘山,是为了尽可能避免环境干扰。
此刻,杨万里坐在电脑前认真看着电脑屏幕,监测着上海区域所有地震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包括监测预警站网、强震站网、地球物理站网等所有的地震监测设备。
佘山地震台运维设备的体量很大,包括地震监测预警站网14个基准站、9个基本站和8个一般站,31台站;强震站网58个台站;26个市测震烈度速报台;佘山台阵16个子台,环球金融中心结构台阵46个子台;地球物理站网的20个台,58台套设备,56个测项。合计共197个台站,235台套仪器设备,233个测项。
屏幕上显示的是地脉动波形图,未发现异常后,杨万里认真地在每个格子里打上一个勾。值班的日子里,他每天重复着这样的工作,难免枯燥,但他却乐此不疲,“能够在地震观测第一线工作,投身于上海这么一个超大型城市的防震减灾事业中,守护上海万家灯火的平安,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如今,小杨已经把佘山地震台当成了自己的家,吃住在这里。
“佘山地震台主动融入地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与属地应急部门密切合作,参与修订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等工作,为构建地方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供了专业技术支撑。”佘山地震监测中心站副站长任烨介绍说。
此外,佘山地震台还承担了上海地震应急现场先锋队的任务。去年6月15日1时39分,在青浦区发生3.1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佘山地震台现场先锋队第一时间赶往青浦,查看现场情况。
// 带领市民游客畅享地震科普之旅 //
“这条是郯庐断裂带,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强震,并且对上海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两年前,华政硕士宋娟大学毕业报考佘山地震台时,只是因为它距离她曾就读的松江大学城比较近,有一种亲近感。如今,宋娟在这里既当科普解说员又做科研项目,忙得不亦乐乎。
依托佘山地震台建设的上海地震科普馆,是上海市十大科普旅游线路推荐场馆,每年都吸引了许多市民游客前来畅享地震科普之旅,体验防震减灾文化。
近年来佘山地震台(上海地震科普馆)先后获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记者看到,为了贴近中小学生科普需求,佘山地震台根据馆藏特色开发出《波的地心漫游记》《震不倒的房子》等“探秘地震”系列研学课程。采访时,正好有几个秋游路过地震科普馆的中学生,饶有兴致地玩起了“震不倒的房子”。
新闻专业的宋娟是个有心人,她对于地震科普馆展示的每套设备都了然于心。“这是维歇尔水平向地震仪,由德国人维歇尔研制,1909年引进并投入观测,仪器重达1200公斤,放大器类型为机械式放大,放大倍率140-200倍左右,记录方式为熏烟记录,主要监测七级以上强震。”她详细介绍了这套古董设备的使用方式,形象又生动:“就像是一个倒扣的杯子。”
高级工程师钟卫星拿出了几本当年用熏烟纸“打印”的地震图,其中有一页还是中国大陆目前找到的第一张地震图纸,时间为1905年1月4日。
佘山地震台与地方政府、学校及科普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广泛深入周边学校社区举办地震科普活动,不断提高科普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我们会经常搞一些地震科普的主题活动,走进学校举办地震逃生演练、地震小课堂等。”宋娟说,自己的专业在这方面很有优势。
2021年6月,佘山地震监测中心站在这里挂牌成立,如今又多了一块牌子:上海佘山地球观象台,并向海洋地震监测等新领域进军……150岁的佘山地震台将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百年老台的新活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