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科学家同过生日,点燃青少年心中科学火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12月8日是被誉为“龙芯之母”的微电子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黄令仪的诞辰纪念日。当天下午,上海科技馆联合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上海大学微电子产业学院、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和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遇见@科学家——致敬黄令仪”特别活动暨第219期上海科普大讲坛。30名与黄令仪研究员同天诞辰的青少年度过了一个特别的生日。
// 以老一辈科学家故事点燃下一代火种 //
黄令仪研究员被誉为“龙芯之母”,她年过古稀仍钻研在科研一线,倾注毕生心血,研发国产高性能芯片,带头打破西方芯片垄断。她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我的生日是12月7日,恰好和黄教授差一天,也非常有缘分。”在“科学家寄语”环节,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管委会委员、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古元冬博士向黄令仪研究员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致敬的目的是为了传承科学家精神,点燃我们下一代对科技的梦想火种。”他说。
在黄教授身上,能够看到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她为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枚芯片走过了半个世纪的科研之路,“一步一个脚印,不追求捷径,正是最重要的科学家精神。”古元冬表示。不怕困难、敢于坚持、胸怀担当,这也是值得敬仰的科学家精神。“没有使命感的支撑,可能会难接受那么多次的失败、挫折、磨难,最终还能坚持下来,坚定不移地去追求科学事业。”
“今天是我第一次为年龄跨度这么大的群体做科普,希望能通过我的科普,让在座的年轻人愿意来从事科学研究,能在到了我这个年纪的时候感受到,因为你的工作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了。”古元冬这样说道,他鼓励青少年们以实际行动学习、传承和弘扬黄令仪研究员的科学家精神。
随后,古元冬以《微电子芯片:方寸之地,攸关国运》为题为大家科普了芯片的重要性。芯片产业可以说是现代生活的“隐形基石”,从智能手机、计算机到汽车、工业设备,芯片无处不在。从芯片的分类讲起,古元冬分别介绍了由传统“摩尔定律”驱动的计算芯片,被称为“超越摩尔”的功能芯片等等。就我国高端芯片国产化率还不高、在一些关键领域严重依赖进口的问题,古元冬也与观众们深入探讨了如何克服这些瓶颈,逐步实现芯片的自主化。
// 以馆校合作科普让更多青少年爱上科学 //
讲座结束后,30名与科学家同天生日的寿星们一起参加了科学课程《点沙成金——芯片电子琴制作》。一粒沙子可以逆袭成为高端芯片,从想法到电路图再到可用的智能装备,现场观众通过动手实践,了解了频率、声波等知识,亲身体验,感受到小芯片的大能力。
“得知和这么伟大的科学家同天生日,我感到很荣幸。今天也让我了解到了很多有关芯片的知识,印象十分深刻。我感觉这是我度过的非常难忘的一个生日。”上海市五四中学学生狄哲伦说道。
五四中学校长卫光带着3位“小寿星”一同参与了这一活动。他表示,这样的活动可以拉近同学们与大科学家之间的距离,很荣幸能够参与,也希望通过馆校合作,让同学们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勇于探索创新。
“目前从事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中,青年人占比还是比较高的。但由于芯片行业是个新兴行业,人才培养的速度不如产业变更的速度快,从人数上讲,我们国家的集成电路其实还是非常缺乏人才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古元冬这样表示,这也是他愿意积极投身科普工作的原因之一。
古元冬表示,科学需要有热情、有担当、能坚持。而对于青少年来说,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有所触动,进而树立目标,从现在开始坚持。“像这次我们给小朋友们展示了从沙子到芯片的过程,以及一些应用场景,希望让他们很真实地看到各个学科都能够融入到芯片这一创新行业里面来,让他们感受到成就感,进而对这个行业产生兴趣。或许就能涌现出一些‘天才’投身于其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