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如何“焕新颜”?16组街区提案来自他们
2024-12-0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实习生 陈喆/文、图

袋的三次方、美好社区地图、美丽楼道、WE武夷……走进武夷路295号的社区焕新展,能看到对社区的奇思妙想。此次展览围绕“社区万花筒”这一独特的展陈概念,展示了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与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们以及对社区营造感兴趣的居民朋友们产出的16组街区提案。他们通过创意和想象力为社区注入更多活力与无限可能,也欢迎更多市民在12月12日前打卡参观。

  ◆  联合高校为百年武夷路注入新活力  ◆  

作为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之一,武夷路素有“静雅武夷”美称,明年将迎来百岁生日。2022年,长宁区华阳路街道发起“社区焕新计划”,通过对社区空间友好改造,焕发空间活力,营造美好生活。之后街道又积极开展探索活动,调研并探索武夷路,通过线上线下并行的方式征集社区改造创意提案,并于2023年策划“五社聚力,社区焕新”主题展,通过跨学科合作和提案展示推动截取焕新,激发校社合作新创意。2023年6月启动第二届“社区焕新计划”。

作为“社区焕新计划”负责方,社趣更馨营造中心主理人许引兰介绍,武夷路街区更新过程中,社区焕新展所在地武夷路295号就被定义为城市会客厅,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每年在武夷华阳片区都会发起社区焕新计划,联合东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等多所高校,邀约感兴趣的大学生以共创总结式调研的方式,带领学生走到街区、走进社区,通过调研和思考,对社区提出建设性的想法或是提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每一年会产出一部分的提案作品,然后再从这些提案创意设计中推动最终的落地。”

走进社区焕新展,展区内悬挂着16组社区焕新计划提案,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服务华阳社区焕新”为主旨,针对区域内安西路600号、包玉刚微展厅、生境花园、社区居民楼道等几个街区主要点位进行设计,提案从社区硬件条件设施改良、绿化改造、社区地图再到社区创新性建设等多个角度对华阳社区未来发展注入了新思想、新活力。

  ◆  关注外卖袋,设计记忆味觉地图  ◆  

“袋的三次方”是六位东华大学学生带来的提案,通过外卖袋再造的策略,以多途径回收外卖袋和收集外卖暖心故事为抓手,以手工工艺workshop为辅吸引年轻人主动了解外卖业,自发动手改造外卖袋。同时也为外卖员提供使用工作道具和简易交流贴纸,帮助外卖员与店家、消费者之间建立积极正向的情绪交流,最终达到让外卖员工作更顺利,获得成就感和社会认同,同时也促进行业可持续的效果,关注环保事业进步。

作为提案的指导老师,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产品设计系的袁姝表示,这个提案刚开始实行时并不顺利,“其实外卖员并不需要我们提供多少物资,很多时候他们只需要一点点的尊重,或工作中得到一些很小的便利。比如他受伤了,能有一个创可贴,下雨了能有一件一次性雨披。”结合这点,袁姝带领学生们再次进行头脑风暴,思考关于外卖袋能有什么样的新概念产生,最后就想到了利用外卖袋做一个引子,进行二次创作,变成一个时尚的包袋或小背包,也满足了可持续的理念。

“街坊味觉记忆”提案则通过梳理辖区内人们内心中留下的味觉记忆,形成一张记忆味觉地图,以百家宴的形式把武夷路上天南地北的个体户连接在一起。“他们希望用美食把大家共同的回忆联系在一起,在展厅中形成互动,让人们了解到武夷路特色美食,也能促进街区之间互相交流。武夷路即将迎来百年,我们希望这个节日不仅仅只是一个派对,更能通过味蕾等方式产生情感链接。”许引兰这样说道。

作为此次策展团队成员,东华大学学生王怡晨、郑以纯和蒋梓祺都感受到,相比第一届社区焕新计划,此次“社区万花筒”展览最大的亮点在于引入了跨专业合作模式,除了环境设计系的师生外,产品设计系和社会其他领域的伙伴也参与了进来,展览的成果不仅延续了街区已有的文化与场地特征,还探索了在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邻里乐园’设计通过小尺度空间的微更新促进邻里关系;‘生境花园’提案结合绿色生态理念,增强街区的宜居性。这些设计不仅体现了对武夷路社区历史与文化的尊重,也展现了对未来发展可能性的创新思考,为街区焕新提供了新方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实习生 陈喆/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