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名家和艺术新人同台对话,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鸣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原先以为中国小剧场展演只是青年人一显身手之地。没想到,现在戏曲名家也都来了。此处成了老中青戏曲人交流的平台。2024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12月10日至19日在上海宛平剧院、长江剧场举行。今年有10部佳作入围,涵盖京剧、沪剧、越剧、昆剧、湘剧、锡剧等剧种,为戏迷带来为期10天的戏曲盛宴。
作为在上海举办的为数不多的“中字头”展演之一,今年是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前身“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创办的第10个年头,也是其升格为“国字号”展演活动的第6年。截至今年,展演共吸引了580余部剧目申报、囊括近90个剧种,100余部小剧场戏曲作品经过专家遴选后登台亮相。很多戏曲人,尤其青年戏曲人从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中脱颖而出,目前已成各自剧种的中坚力量。
本届展演共收到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0部剧目,其中原创作品50余部,计划首演超过30部,涉及近40个剧种,其中黔剧、桂剧、丹剧、渔鼓戏、湘剧、客家山歌剧、粤北采茶戏、河南越调等剧种首次出现在申报名单中。最终入选的10台剧目也是可圈可点。
今晚,湘剧《舟渡》就将率先亮相,这部改编自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作品,除了将一展湘剧高腔的浓厚地方特色,还将通过无场次形式,构建类似于原作的散文化抒情模式,传达沈从文对湘西山水的淡淡情愁。另一部锡剧《聊斋·紫尾》也取材于名著,这部改编自《聊斋志异》的作品,书写当代人视角下的“新聊斋”故事,玄幻题材与经典解构相结合。
而特邀剧目粤剧《奉天承运》在保留传统粤剧唱腔、身段、做手等核心艺术元素的基础上,加入灯光、录像、舞台装置等大量现代剧场手法。越剧《张骞使西·三别三行》通过张骞的西域之行,展现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和勇于探索的民族精神。
小剧场戏曲因场地小、人员少、成本低,过去一直是青年戏曲人进行各种实验探索,小试牛刀之地。不过今年一个最大的变化是戏曲名家也纷纷涌入,小剧场作品对他们的吸引力显然也是巨大的。参演的昆剧《六道图》由75岁的昆曲表演艺术家石小梅和“扬剧王子”李政成主演,而编剧则是这几年风生水起的青年剧作家罗周。这样级别的组合,即便是在大戏中也很难看到。罗周告诉记者,此次可能是石小梅最后一部舞台原创剧,可见她对“小剧场”这个舞台多么看重。而吸引名家加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为艺术工作者,在小剧场的舞台上,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看见自己,遇见观众,望见艺术之巅。”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张洁表示:“小剧场戏曲的舞台海纳百川,从‘大剧种’到稀有剧种,展现了戏曲艺术的丰富多样,这些优秀的作品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在她看来,小剧场戏曲要在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时尚之间寻求当代契合,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基础上追求艺术创新,同时也要考虑市场的接受度和商业价值,寻找艺术与市场之间的平衡点。
本届展演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文汇报社、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共同主办,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社协办。展演期间还将举办专题研讨会,专家学者与院团主创共同探讨中国小剧场戏曲的可持续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