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技术门槛降低了,更要重视边界感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最近短视频界颇为“无厘头”——《甄嬛传》变身“枪战片”,贵妃举枪扫射;《红楼梦》改成“武打戏”,林妹妹“倒拔垂杨柳”;《西游记》里的孙悟空骑着摩托车扬长而去。而这背后是一种叫“AI魔改”的新玩法在起作用。当然,技术门槛的降低,意味着短视频的边界感更需要得到重视。
这些“无厘头”短视频的作者大部分是普通网友。他们借助AI软件,对经典影视剧进行“魔改”,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也如愿获得了大量关注,好像自己一夜之间成为了影视界的新星。
在没有AI技术的年代,要对传统影视剧进行改编和重新剪辑,在普通网友那里是遥不可及的。因为这需要专业的工具,需要很高的专业素养,同时需要旺盛的创作力。这三点缺一不可。不过现在随着“AI魔改”的流行,这些问题似乎都迎刃而解,一个既便与影视界离了十万八千里的人,借助AI软件,也可以实现自己的影视梦。
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显然的,就是现在技术门槛降低了,其实更需要重视边界感。比如,网友这样“爆改”经典影视剧,有没有得到原创作者的同意?改了经典,就是在进行二度创作,而二度创作就要获得原创者的许可,但是很明显,这些现在网上大热的改编短视频都没有获得授权。
以至于这种行为引起了国家广电总局的关注,总局网络视听司已出手整治,发布《管理提示(AI魔改)》,明确指出“这些视频为博流量,毫无边界亵渎经典IP,冲击传统文化认知,与原著精神内核相悖,且涉嫌构成侵权行为”。
侵权,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于边界感的一种突破。平时,人家的是人家的,你的是你的,大家边界感很清楚,可是在“AI魔改”的时代,别人家的东西可以随便拿来改编创作,这显然就是一种倒退。
“边界感”的消失其实还体现在创作观上。过去,经典作品在人们心中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86版《西游记》影响了几代观众,享有很高的地位,以至于后来《大话西游》,有演员和观众出来抗议。可是现在,在AI魔改大大降低技术门槛之后,这种对经典之作的崇敬和维护,也变得摇摇欲坠。什么人都可以把经典拿出来改,什么人都可以把经典改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经典作品不是不可以二创和魔改,关键在于创作的尺度和格调,尺度是对经典负责,格调是对观众负责。《大话西游》虽然魔改了经典,也曾经引起争议,但却成为一代人的经典,因为创作者不仅大胆创新,而且叙事缜密,深刻内涵让很多观众回味无穷。
而当下某些对经典的魔改,只追求视听冲击,满足部分人群对新奇的需求,以哗众取宠来博取流量。这样的创作不仅在毁经典,本质也是在愚弄大众,拉低大众的审美水平。恶搞不等于恶趣味,魔改不等于下三滥,每一个创作者和传播者都有责任收紧边界感这根弦。
所以当全民影视的时代来临,当技术门槛不断降低的时候,更要强调边界感。要让每个身处这场狂欢的人知道,什么红线是不可逾越,什么边界需要把握尺度。只有这样,审美的水准才可以保持,技术的发展才变得可持续,“AI魔改”才不会变成“AI乱改”。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