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评|上音版歌剧《卡门》:至纯至正
2024-12-12 时评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青年教师 许首秋

作为当今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作品之一,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卡门》早已超脱梅里美的原作小说更加为人熟知。在音乐方面,无论是充满动力的歌剧序曲,还是《爱情是一只自由鸟》《斗牛士之歌》等经典唱段,皆是各类音乐会曲目单上的常客、脍炙人口。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身着红色波西米亚大蓬裙、头系一朵微微绽放的红玫瑰,美艳惑人的卡门以及为爱迷狂及至走火入魔的唐·何塞亦早已深入人心。

面对这样的经典剧作,如何既能保持法式原味,又要在1967年萨尔茨堡音乐节版、1978年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版、1987年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版等经典制作版本中开辟新路?这对当下任何一个制作方与演绎组来说无疑都是巨大的挑战。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今年上海音乐学院与法国波尔多国家歌剧院联合制作版《卡门》不仅完美地应对了挑战,甚至还为观众们呈现了一条全新的诠释路径,让国内听众一改以往的观赏印象。在我看来,这版《卡门》具有“至纯”的特质。

具体而言,“至纯”首先在于“纯正”。一方面,指挥家林大叶的精心执棒让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的演奏始终遵循歌剧原有布局良好运作,特别是对序曲以及几首幕间曲的处理十分细腻。配合字幕滚动提示,乐队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各种形象与意象的变化。或气宇轩昂的规整齐奏、或层叠多变的声部交织充分调动了听众的联觉反映,在没有舞台视觉依托的条件下依旧能使人穿越时空、代入戏剧主人公们的视角与心境,让歌剧戏剧性得以延续。不仅如此,指挥家在调配乐队伴唱的片段时也充分显现了功力。在他的调动下,四幕演唱过程中乐队既不喧宾夺主,也不拖泥带水。其总是恰到好处地托举着演唱者们的声线使其更加丰润饱满,从而彰显了不同于一般交响乐演绎的纯正歌剧交响。

“纯正”的另一方面在于法语发音。第三日的演出由阿塞拜疆女中音歌唱家艾尔米娜·哈桑出演卡门、法国男高音歌唱家朱利安·亨里克扮演唐·何塞。这两位职业演唱家具有纯正发音自不必多说。相较而言,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的几位演员及合唱团的成员们的表现反倒引人啧啧称奇。例如在第一幕米凯拉与唐·何塞二重唱、第二幕酒馆五重唱、第三幕占卜三重唱等片段中,他们与两位主角的“对话”完全没有任何异国他乡、使人“出戏”的口音。能够地道把握法语艺术化的咬字吐字,显然是一系列纯正且严格规训的成果。

其次,“至纯”在于独唱技术方面的高端“纯粹”。在音准、音色处理方面,每位演员都正确演绎了乐谱内容,且充分彰显了女导演埃玛纽埃尔·巴斯泰对角色先行设定的全新个性。比如唐·何塞的演唱整体高亢清亮,但又时常略带干涩轻柔。这正体现了他时而冲动,时而又胆怯畏惧的矛盾性格。而卡门则是在整体“立”起的音腔中故意间插一些放松的音节,借助大跳、加花等多种技巧凸显其敢爱敢恨却又俏皮淘气的“少女感”。又如米凯拉总是以循循善诱、关怀和蔼的语调贯穿,其多次在唐·何塞可能走向深渊的关键时刻出现,显然是母爱形象与善良品质的象征。而斗牛士艾斯卡米洛是一位内心铿锵坚定,却全无暴戾的人物。这从第二幕《斗牛士之歌》唱段中,演唱家试图依托一种耐心又温柔地气质对孩童们进行“故事性”阐述时,便一目了然。

此外,在大量重唱、合唱段落中,演唱者们还展现了高超的配合技术与扎实的重唱、合唱功底。与站定位置的重唱或合唱不同,在《卡门》一剧中演员要完成不少舞台队形变化与表演动作,这对演唱者的气息储备与调控都是非常大的考验。好在最终的结果让人无比满意,演唱者们声部分工明确、定位清晰,演唱层次分明、杂而不乱。

再次,“至纯”在于情感流露的“纯真”。可以说,在整部作品中,演员们的表演始终在注重真实情感流露而非过分夸张表演的美学追求之中。有几处细节特别值得一提:如为了契合唐·何塞在戏剧开端腼腆害羞的青涩性格,卡门在《爱情是一只自由鸟》唱段中的“调情”动作幅度也相应变小。故意抛洒花朵、碰掉钢笔这类的物体上而非身体上的男女间接接触,明显更符合剧情逐步递进的铺垫需要以及东方人情感表达相对含蓄的实际。又如唐·何塞在第二幕不断乞求卡门的唱段。此处,男主角在高音区的唱腔是呜咽甚至哭泣的,其表演效果完全不亚于多明戈在1978年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版本中的经典演绎。再如,第一幕中唐·何塞在看完母亲来信后的挥泪细节也值得大加赞赏,这一动作正好衔接了伴奏乐队下一乐段的起势。另外第四幕结尾,唐·何塞在刺死卡门后并未以抱起女主角并哭诉的“传统”结尾收场。相反他选择孤独的靠着斗牛场围栏自杀而死,不但呼应了最终争端中唐·何塞独自倚靠围栏蹒跚而来的开端,更是破天荒地将肉体灭亡(卡门)与灵魂消亡(唐·何塞)的人间悲剧上升到了精神肉体双重毁灭的极悲境地。对此我们虽然无限唏嘘,却又瞬间警醒——自然是因为它太写实了。

最后,“至纯”是舞台布景的“纯朴”。此版本《卡门》的布景与灯光相比于其他版本而言,虽显简约却有奇效。以个人来说,最为喜欢第四幕的斗牛场的场景布置。其简单的左右两处围栏又分别分上下两层,在不挡住观众视野的同时,正好满足了合唱队四个声部的分布。更精妙的是,两处围栏的设置正好让所有站立的演唱者正向面对观众。在艾斯卡米洛上场之前,在演员们热情的欢呼之下,台下观众们仿佛就是对面看台的斗牛士观众,亦或成为正在场中的斗牛士,于是便产生了戏中戏的奇妙效果。当然,灯光也是必不可少的调味料。笔者注意到,整部歌剧的背景整体基调为冷色调,从第一幕开始,背景逐渐偏暗直至最后时刻的黑色。其同样具有深刻的情感象征意味,并与音乐、剧情发展始终完美贴合。

演出谢幕,掌声雷鸣、欢呼震天。显然,这是献给台上,对中法联合制作版《卡门》试图用新的语言给出西方经典作品如何“留存”与“生存”之答案的充分肯定;也是献给幕后,对上音人长久以来不断以“教创演研”一体化探索中国语汇、中国审美旨趣传承与传播的巨大鼓励。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青年教师 许首秋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