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浦江AI学术年会举行,未来AI“核爆点”在哪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AI如何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未来大模型发展还有哪些新路径?国内AI人才的培养现状如何?12月13日和14日,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发起并主办的首届“浦江AI学术年会”在沪召开,全球150余位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及行业领袖在汇聚于浦江之畔,共同探讨这些议题。
人才培养,高端人才开始自给自足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及人工智能学院院长、上海期智研究院院长姚期智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拥有许多优秀人才和受人瞩目的创新成果。与此同时,也面临了一些关键的挑战,包括需要更多的高端人才,也需要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性基础科研成果。
他表示,人才引进和培养是科研的关键。目前,中国在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最可喜的是不少国内大学毕业的优秀人才在创新成就上与海外人才已不相上下。“我们可能已经进入到一个转折点,我们国家在博士生的培养上已经不知不觉有了成果,而且将来会越来越好,在高端人才上也能实现自给自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对此,青年科学家们也深有感触。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科学家白磊在澳大利亚读完博士后之后回国的。“我们团队现在也招了好几个博士后,有的是国内高校毕业的,也有海外归国的。现在很多优秀的博士可能确实会想去国外再做一个博士后,但从我们实验室的情况来看,目前实验室在吸引优秀博士后的方面还是蛮有竞争力的。有一些海外回来的人才专门来实验室做博士后,所以我感觉整体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实力不断在加强,正在逐渐向国外水平靠近。”
“国外很多高校的算力资源较少,会限制做大模型方面的研究。我博士在剑桥读的,学校的组很多,方向很多,导致分到每一个组的资源就更少,大家更多是做小方面的研究,没办法扩展规模,要从事前沿的大模型研究,很难得到足够的资源去支持。”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科学家陆超超表示,国内实验室充足的算力资源是吸引人才的强大优势。
引进人才后,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扎根、成长。“真正有抱负的青年科学家所关注的不只是短期薪水、资源,而是要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机会。”姚期智表示,打造更好的科研环境,这是各个高校、科研机构、实验室下一个阶段仍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互出好题,探索协同创新之路
这也是上海AI实验室举办“浦江AI学术年会”的初衷,希望以年会为载体,推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术讨论深入开展,通过高质量问题激发更多创新灵感,“互相出好题、互相协同”,在更高层面实现产业合作、协同创新。
上海AI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惠妍讲席教授周伯文介绍道,实验室一直在思考前沿发展趋势、关键技术挑战、创新合作机制这三大问题,分别体现在三项核心能力的建设与发展上:先进AI技术、安全可信保障、产业生态协作。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愿意以开放、主动拥抱的态势,不与高校争名、不与企业争利,与各位同仁开展协作。实验室愿意作为平台,成为大家的连接器、放大器和加速器,将这些能力通过创新的协作机制更好地发挥出来,实现共赢。"周伯文表示,人工智能的进步不仅依赖于个体的努力,更需要集体力量的汇聚。
两天的学术年会上,人工智能领域的多位专家共同探讨智能本质与AGI之路。北京大学智能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宝权表示,深度学习和大模型提供了新的工具来“逼近”现实世界,这种结合有望推动科研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展望2025年,他期待看到更多在物理和推理领域的突破,尤其是如何将已有的物理知识与AI结合,通过反向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构建更有效的AI系统,从而推动更加精确的模型发展。
稀宇科技创始人闫俊杰认为,智能的定义可以非常广泛。尽管当前的模型和产品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未来将会有更多创新出现,不同研究机构和企业将提出各自对智能的理解,并在特定领域内超越现有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强调工程智能在衔接科学智能与产业应用方面的桥梁作用。他表示,工程智能不仅解决了实际工程问题,还带来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挑战。与科学智能的“0到1”突破不同,工程智能侧重于“1到N”和“1到0”的创新模式,其目标是从科学理论到实际应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赋能产业,“通专融合”跨界实践
记者看到,在学术年会现场,书生·浦语大模型、书生·万象多模态大模型,以及上海AI实验室最新的成果强推理模型书生InternThinker,吸引了观众纷纷前来体验。
这两大通用基础模型在今年分别迎来了全新升级。“书生·浦语2.5”大语言模型具备1M词元(Token)超长文本窗口及开源模型中领先的推理能力,并支持自主规划和在线信息整合,因而具备高效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书生·万象2.0”多模态大模型支持图像、视频、文字、语音、三维点云等模态处理,具备强大的真实世界感知能力,并通过首创的渐进式对齐训练策略,实现了“更少成本、更优性能”。
融合通用模型泛化能力与专用模型纵深能力优势,是上海AI实验室的“书生”系列正在不断探索的跨界创新实践。上海AI实验室领军科学家欧阳万里告诉记者,人工智能可以赋能很多传统工业领域,从传统的重工业到尖端设计,AI都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全球重型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振华重工通过AI助手——基于上海AI实验室书生·浦语百亿参数大模型而研发的ETO(面向订单设计)制造交付智能体,可以对图纸设计、物资采购、生产进度、船运计划等实现实时掌控与预测,数百个并行交付项目,能一站式轻松“拿捏”。
近期,上海AI实验室还在与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院合作,联合推出“书生·翼飞”翼型AI生成式系统,希望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大飞机设计。“如何提升飞机的升力,减少阻力,涉及到的是空气动力学,原先设计师去设计一个翼形,可能要以周来计,现在利用人工智能可能在数秒、一分钟内就可以生成好几十个翼形服务,供设计师们去进行选择。”
欧阳万里表示,AGI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而“通专融合”是通往AGI重要途径。“让一个具有基本能力的模型和一个能够更高提升产业能力的专业模型相互配合,把这个事情做到超过应用红线的能力,这是我们认为值得去探索的一个方向。”这也正是上海AI实验室作为“加速器”的一种体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