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进“四叶草”的大展,除了艺术还留给我们什么?在余韵袅袅中,乘“艺术之舟”以游心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文 吴恺/图(除署名外)
当辐辏四方的国内外来宾散去,国家会展中心4.2馆的现当代国际艺术品专区并没有紧随第七届进博会的闭幕而撤离,而延展到了11月底,这半个多月里依旧有观众特意寻来。开门见山的第一件作品保罗·塞尚的油画真迹《堂吉诃德的背影》,就足以窥见这场跨越百年的世界现当代艺术盛宴的规模。尽管第七届进博会已经结束一个多月,但记者在一一采访艺术专区的讲解志愿者、工作人员、参展艺术家的过程中,依然能从多个角度回味这场艺术盛宴的袅袅余韵。
走进艺术,大道至简万理相通
“给观众讲解的时候,有人说看到了叶片的脉络,有人说看到了人的后脑勺,这些互动让我觉得很有趣,讲解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心灵沟通。”第一次看到艺术家Miriam Cahn的《秋天的增长力量》时,夏子君就感觉到一股旺盛的生命力,“虽然秋天的主色调黄色代表着凋落,但从大地源源不断汲取的红色力量又象征着新生,后来了解到这幅画是作者遭遇车祸后所作,顿时对画产生了共情。”
夏子君正在为参观者讲解展品。受访者供图
对艺术的共情,是夏子君在艺术专区的直观且深刻的体验。在这之前,她与艺术并无太多专业的交集。夏子君是第七届进博会的专业志愿者,担任艺术专区翻译组接待讲解员。从学士到博士,她都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理工科,最终取得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学位,目前就职的外企也是其专业背景的延伸,与艺术毫不相干。被分配到艺术专区,她自己显得有些意外,但很快明白是在外企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她保持流利的英语沟通能力。
在进博会结束后的几天,夏子君开始在朋友圈将艺术专区的一些作品再作深刻分享,这些都给她留下了余音绕梁般的感受。同时在这一个月中,她对艺术的分享也变得更多了。如今再回头看这段志愿者经历,她表示,“这不仅提升了我的艺术修养,在研发创新方面也受益良多。我从事研发工作多年,创新是研发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展览中,我也发现了很多创新。大道至简,万理相通。”
夏子君发现,有艺术家收集世界各地烟灰作画,这是材料运用的创新。有人将颜料装在瓶子里砸出来;有人将画笔悬在绳子上,用脚画出来;有人利用注射器让液体涂料自己流下来……这是创作过程的创新。有人将钉子以不同深度钉入画布底层框架,接着在画布涂上单一颜色来创造单色浮雕,随着观众的移动,光线在画布上产生的微妙变化,这是展示方法的创新。显然,这些创新的启发也将持续陪伴着她的研发创新工作。
夏子君正在为参观者讲解展品。受访者供图
“我的专业素养和职业习惯是不打无准备之仗。对于现场的87件展品,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甚至有自己的见解。”当时,在接到中英文版的讲解词后,夏子君通读几遍,熟悉了每一件的表达内容以及作者信息,后又跟着策展人的导览随行学习,进一步了解布展思路、作品之间的关联,甚至作品背后的一些小故事。
在接待瑞士驻中国前大使Uli Sigg时,夏子君听他讲述艺术观点,“选择艺术品不基于个人品味喜好,而是通过一定的脉络和体系来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全貌,完整体现艺术家想要表达的观点及发展历程。”Uli Sigg收藏了超过200位艺术家的2400多件中国艺术品,并全部捐赠给了中国。他还创立了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在世界各地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展,向世界介绍中国当代艺术。
“很多藏家的收藏目的是为了等待增值,或是为了传给后代。他无私地将2400余件中国艺术品全都捐给中国了。”夏子君盛赞Uli Sigg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国际友人。在这次进博会艺术专区,她时刻感受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面对资深藏家、画廊创始人Michael Rosenfeld的来访,夏子君就中西方两幅“老鹰图”大方发表自己的观点,一边是中国艺术家潘天寿的《鹰石图》,一幅霸悍苍劲不事雕琢的中国传统水墨;另一边是法国艺术家雅克·维勒特莱表达的新现实主义,夏子君介绍,“国画的内敛留白对照西方绘画满满当当的表达,相映成趣。”
走出画布,“浸”入城市与生活
让夏子君难以忘怀的还有一面“友谊墙”,墙的一面是“留法三剑客”其中两位的作品:赵无极和朱德群的布面油画,另一面是他们在留法时期的好朋友Hans Hartung、Pierre Soulages和Serge Poliakoff的作品。“惋惜的是,‘留法三剑客’中的吴冠中的画作本来也在这面墙上的,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不过看这虚位以待的布局,不禁宽慰起来:人生将满未满,如画中留白,给人无限遐想。”夏子君用赵无极的画作比,“虽然采用了西方现代绘画形式和油画的色彩技巧,但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整幅画三分之二是留白,让观众自行思考与感受,揭示心中的自然万象。”
在和观众分享这一细节时,夏子君得到了有趣的反馈,“有人说只有兄弟,才会把后背留给对方;也有人说朋友之间也有竞争。”她解释道,“留法三剑客”和他们的好朋友技艺交融,中国艺术家赵无极、朱德群的油画有明显的西式技巧,三位法国好友的作品则明显受到东方神韵的熏陶,“就像好朋友在顶峰相见,绽放异彩。”
现场有两件作品非常逼真,中国当代超写实主义油画家冷军的《小唐》和美国超写实主义雕塑家John De Andrea的《特蕾莎半身像》。夏子君听到很多观众惊叹“太像了”“太逼真了”,甚至讨论起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如AI对艺术发展的影响、AI是否能替代艺术创作等。夏子君对其给出了自己的想法,“人类创作是一个从0到1的漫长过程,而AI通过海量学习历史数据,快速完成从1到100的发展衍变,但其终究无法代替人类实现从0到1的突破。”这一观点也获得了在场观众的认同,她进一步表示,“艺术对于AI的学习也是一种滋养和熏陶,让AI理解人类,和人类形成共识。”
结束了进博会艺术专区的志愿服务后,夏子君更清晰地看待美育,“作为一名母亲,我女儿从小学习绘画、钢琴、长笛,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功利地看,如果不走专业路线,对于升学没有任何帮助。但我从未‘威逼利诱’她学习这些,而她为什么愿意长期坚持并刻苦练习?”夏子君认为,正是学习过程给女儿带来了美的享受和体验,这对她未来生活的影响不是能够以学习成绩来衡量的。
而夏子君自己在上海求学、工作、生活,对上海的文化艺术氛围感觉亲切,“我生活在浦东,家附近有世纪公园和张家浜步道,每天都能欣赏自然之美;上海博物馆东馆、浦东美术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东方艺术中心活动精彩纷呈;作为上海交大的校友和上科大的企业导师,还经常有机会参加学校的通识讲座和各类演出……”夏子君表示,生活在这座城市,只要有时间,就有大量机会学习艺术知识,参与艺术活动,经常置身于艺术氛围中,“审美鉴赏能力日积月累,就更容易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此前的几届进博会上也能看到世界名家名画,但多以拍卖行展出居多。第七届进博会上首次设立了现当代国际艺术品专区,在前两届艺术精品专区基础上,首次引入境外艺术品,并按照对近百年现当代艺术的系统梳理,结合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全面呈现重要流派代表性艺术家作品,让观众一次就能饱览。
塞尚、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贾科梅蒂、莫兰迪、赵无极、蔡国强、冷军……现场,来自10多个国家、涉及43个现当代艺术流派的87位艺术家的绘画、雕塑、装置等作品集中亮相。第七届进博会艺术专区工作人员孙涵告诉记者,这些展品来自不同国家的画廊与藏家,“艺道·百年国际现当代艺术项目”是进口博览局和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立足进博会人文交流平台,通过进博会艺术品专家委员会组织实施的国际艺术交流项目。
在孙涵的导览下,艺术家和作品具象地出现在眼前:齐白石的《荷花图》是在他作品中较少能看到的满幅画面;徐悲鸿的《马》也占据着整个画幅,两头的毛发有着旁逸斜出的流动感;鲁迅最为推崇的德国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也在列……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策展人雁汝南在序言中如此写道,他期待观众也能够看到未来一百年世界艺术史向东方文明转向的可能性。
站在艺术的高度,怀抱生活的温度
在第七届进博会举办期间,进博会艺术品专家委员会还在虹桥经济论坛处特意设置了艺术休息区,让大家在观展之余,观赏富有生活气息的艺术品。在一幅满绣着锦绣花朵的大幅苏绣前,记者遇到了创作者之一的姚兰。姚兰是90后苏绣传承人、设计师,师承其母亲姚建萍。姚建萍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幅《木棉迎春》是她与80后、90后的年轻人共创而成。
被群花簇拥的画幅中央,看似留白却暗藏玄机,背景被金线勾勒出波光粼粼的色泽感,周围一圈隐隐环绕着新中国百年以来的标志性建筑和事件,中共一大会址、南湖红船、天安门乍看朦胧,却在视线定格的瞬间变得越发清晰。这是来自姚兰的创意,她从小跟着母亲姚建萍拿起针线学苏绣,又先后攻读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国内外顶尖美院,对传统非遗的创新设计有着独到思考,“我们原来的刺绣图案,一般是有以名人绘画或者古画为主的蓝图,现在的刺绣从设计开始就需要靠自己,先有设计理念,然后与画家合作完成画稿后再绣制。因此,刺绣也要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同时依旧要像匠人一样去劳作完成。”
眼前这幅130x210cm的《木棉迎春》,以满绣的规格历时一年半绣制,于今年九月完成,凝聚着团队的心血。“这样一项中国传统工艺虽然只是小小的针线上的艺术,但如今非遗传承人已经站在更高的高度,在新时代机遇下考虑未来的发展,因此这件作品是我们两代人一起构思创作完成的。”姚兰说。
不远处的两个独立展柜也是姚兰与母亲,以及法国华人珠宝艺术家携手创作的艺术饰品《花影蝶舞》和《爱墙》。在《花影蝶舞》中,蝴蝶造型的翅膀上是以苏绣来展现梵高名作《盛开的杏花》,再以透明的天然水晶覆盖作为保护层,既有艺术的欣赏性,又实现了生活中佩戴的可能性。有意思的是,在展出期间经常吸引国内外来宾好奇询问是否可以交易。这两件作品是为纪念中法建交60周年而创作的,刚刚从法国卢浮宫的世界遗产文化沙龙展出回来,当地也有拍卖行询问她是否可以上拍。进博会闭幕后,记者再回访姚兰,她表示这两件饰品已经回到了江苏苏州自己运营的展馆。
“这是苏绣当代化和国际化探索的另一个方向,我母亲一直探索的是将苏绣往原创艺术化去发展,所以她完成了很多苏绣艺术探索的案例。”姚兰介绍,母亲姚建萍率领团队在2018年为首届进博会量身创作的巨幅刺绣作品《玉兰飘香》也在某种程度验证着,苏绣除了走向收藏艺术之路外,还有更多生活化和时尚化的可能性,“我们这代非遗传承人不仅要保持艺术的高度,也要有生活的温度,不能让它只停留在博物馆,而希望它有全面的发展。”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文 吴恺/图(除署名外)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