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丨拒绝算法“硬控”,年轻人的反抗不容忽视
2024-12-16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重置账号、反复刷评论、匿名隐身……近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主动干预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平台的大数据“杀熟”现象,这些颇有创造性的策略确实有效,“在反复评论机票太贵后,价格就降了下来”“新建账号的票价,比原来的便宜很多”之类的心得。

在社交平台上,这一现象被称为“算法驯化”,并且得到了广大网友的认同,纷纷喊出“扩散下去”的呼声。看似风风火火,背后却反映出年轻群体面对算法权威时的愤怒与无助。

2018年年底,“大数据杀熟”就被选为当年社会生活类十大流行语,6年之后,它依然是消费痼疾。优惠券因人而异、价格陷阱防不胜防、手机App频繁索取权限……网购、在线旅游、网约车等平台利用信息不对称套取超额利益,不断侵犯消费者权益,不久前消协一份采样3000余人的调查显示,56%的受访者遭遇过“大数据杀熟”,“人人喊打”到头来还是“被动挨打”。

尽管这些年监管部门加大打击力度,但由于“大数据杀熟”概念具有模糊性和主观性,一些商家抓住规则漏洞,新变种、新套路层出不穷,例如利用动态定价模式隐性“杀熟”,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如今年轻群体启动“算法驯化”,也是一种对策,通过对算法的计算,积累经验,找到破解的方法,拒绝被算法“硬控”。这样的反抗虽然能够维护自身利益,但说到底仍旧是软性反抗,治标不治本。

大把的时间、精力花费在账号的微操上,而这本就不该是消费者的任务。同时商家也会遭遇信息紊乱和算法偏差,进一步恶化服务质量。“算法驯化”让交易双方变成了博弈双方,陷入无穷的信任内耗。

社会不能把解决“大数据杀熟”现象的责任交给消费者,必须从算法本身入手。上个月网信办联合多部门部署“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矛头直指算法乱象。“大数据杀熟”的根本在于信息不对称,那就让信息透明起来,之前就有呼声要求相关平台公布算法逻辑,不要再以“算法是商业机密”作为搪塞,把算法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还给消费者。

这次年轻群体掀起“算法驯化”现象不容忽视,虽然目前只是一种消费策略和技术手段,但长此以往会成为消费逻辑,甚至形成“谈算法色变”的认知。当信任赤字如雪球般越滚越大,算法这一帮助消费者的新技术,反倒被推向了消费者的对立面。

日前《咬文嚼字》公布了2024年度十大流行语,“算法向善”排在第二位。可“算法向善”不能仅靠社会呼吁、商家自律,也不能倚仗年轻群体的“算法驯化”,这需要多管齐下提升监管强度,强化日常的制度约束,通过算法透明、信息对等的手段,去打破“算法黑箱”,建立消费者于商家长久的信任。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