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有一个“小景德镇”?这批年轻人用陶艺为乡村振兴赋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图
最近在嘉定,有一个村子“火”了,文艺青年们纷至沓来,甚至安家落户,它就是位于外冈镇的马门陶艺村。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在行政地图上,并没有这个地儿呀?其实,它是一个这两年刚刚从马门村的李家宅慢慢“生长”出来的手工艺术家村落,以陶艺为起点,集结了十多个驻地艺术家。2025年,入围上海市第七批乡村振兴示范村的马门村,又将迎来怎样的蝶变呢?
== 世外“陶”源里来了新村民 ==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两年前,曹磊来到马门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第一件事就是做人口摸底工作:“马门村共有140户村民,原住居民约占1/3,而且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我特地查了一下村里几个本科生的情况,发现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搬去其他地方工作生活了。我就想,这可不行,村里必须有年轻人!”
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年轻人来到村里呢?一次,曹磊应好朋友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陶艺工作室主任姚岚之邀,前去参观一个陶艺展览,在展览上,他结识了一群艺术家,其中就包括上海市中国陶瓷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高艺峰,一直以来,他在主张陶艺自身学术性的同时努力让陶艺文化走进生活。后来,他成为了马门陶艺共享中心的发起人。
“马门村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村落,乡村肌理保留完整。”曹磊说道,“当时,我就向这群艺术家发出了邀请,希望他们可以考虑将工作室搬来村里,用艺术为乡村振兴赋能。”
采访当天,高艺峰正好去外地出差了,在由旧仓库改建而成的马门陶艺共享中心,记者遇见了另外一位发起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陶艺专业外聘教师章乐东,当他回忆起初见马门村时候的情景时依旧充满欣喜:“你看到中心窗外的那条小河了吗,它就是马门河。当时我们几个人一起在河边散步的时候,竟然捡到了一些古瓷片。后来,经过嘉定博物馆专业人员的鉴定,确定这些古瓷片年代最久远的可以追溯到北宋。这些古瓷片在进一步佐证了这里的悠久历史之外,也让我们觉得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安排,很快就答应了曹磊的邀约。”
记者看到有若干个陶艺半成品被整整齐齐地排列在架子上,上面还标有不同的日期。原来,这些都是之前来体验陶艺制作的爱好者们留下的,等它们晾干后就可以上色了。章老师告诉记者,中心拥有较全的手工陶艺制作工具和设备,如拉坯机、练泥机、泥板机等,还配备了多种陶艺的烧成方式,不仅会定期举办各类陶艺培训课程、工作坊和讲座,还会与其他地区的陶艺中心、艺术家和手工艺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陶艺生活化,生活艺术化”这一美好愿景。
“这些年来,我看到不少优秀的陶艺专业毕业生因为无法踏好从校园到社会的第一步而不得不转行,非常可惜!现在有了马门陶艺村,对于这些青年艺术家来说,非常友好。既可以在中心继续发挥专业特长,又可以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搞创作。作为一个老师,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章老师补充道。
== 艺术家与村庄的双向奔赴 ==
离开陶艺共享中心沿着乡间小道一路向东走,一个个别具一格的艺术家工作室映入眼帘,让人感觉仿佛步入了一个童话世界,流连忘返。
在曹磊看来,想要乡村振兴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运营驱动,所以,与传统的筑巢引凤不同的是,他采取的是共创模式。也就是说,这些艺术家从农民手里租来的房子,一开始都是原生态的,他们需要自己动手进行翻新和装修。“这么做,一方面是可以最大程度地为艺术家们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进行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与乡村也可以产生更多的连接,从而为之后实现高质量的双向奔赴埋下伏笔。”
边走边聊,一个以蓝与白为主基调的院落一下子吸引住了记者的目光,它的主人是90后青年艺术家黄奔,几年前从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毕业后来到上海,成为了一名机构里的美术老师。
“作为一个从小学艺术的人,通过创作表达自我,已经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经过几年的工作,我想在已有的环境中寻找到一些新的突破,发现除了绘画,陶瓷是我一直喜欢且关注的一种材料和形式,它既能变为日用器物融入生活的每一处,材料的特性又是我所感兴趣的,能成为我表达自己的一个窗口,于是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环境去学习和探索。在寻找的过程中,我无意间看到了马门陶艺村的信息,有陶艺氛围和更贴近自然的环境,我觉得很不错,于是用每月600元的价格租下了这个带小院的一层平房,重新开启我的创作人生。”
在近1年的时间里,黄奔跟着村里的好邻居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教师姜雪子从零开始学习陶艺,如今已经有不少优秀的作品受邀参加不同平台的展览了,其中不乏以马门村的生活为元素的在地性创作。“我特别喜欢在夕阳下,骑着自行车,在乡间的小道上穿梭,感受风和阳光、植物、雨水。村里各种各样的野草特别美,这是在城市里无法复制的,我将这些对野草自然四季的感受融入了我的陶器创作中,无论是盘子还是杯子,都非常受欢迎,我也正在重新规划我的职业生涯。”黄奔说道。
像黄奔这样慕名而来,原本专业非陶艺的青年艺术家在村里还有不少,所以目前,除了陶艺,还集结了其他艺术门类,比如 “怪璃怪器”工作室,就是做窑制玻璃的。当记者见到它的主人、95后青年艺术家赵爽的时候,她正在忙着打包——第二天,她将带着自己最新的作品,去往景德镇参加一个艺术市集。很难想象,两年前,这个扎着两股麻花辫,文艺范儿十足的女生还是一个朝九晚五和大数据打交道的理科女。
“我是在景德镇学的窑制玻璃工艺,它与陶艺的异曲同工之妙在于,不到最后一刻,你不知道成品会是什么样的,这种不确定性,让人着迷。”赵爽一边打磨着盘子一边说道,“从景德镇学成归来后,我决定创业。之所以选择这里,一方面是因为良好的艺术氛围,另一方面是自然村落本身的风貌、形态、肌理。我的创作中,植物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当我没有灵感的时候,就沿着马门河边走走,就比如我手里的这只盘子,你看,边沿一圈隐隐约约的叶子,是不是就像冬天里结冰的河面凝固的样子,特别美。”
这些结合马门村的景致,带有乡村肌理的作品,充满着强大的生命力。漫步整个村子,陶艺、玻璃、绒花、木工、植物染……艺术正以它特有的力量,让这里的乡土重焕生机与活力。
== 2.0版本将在2025年上新 ==
走访这些工作室的时候,曹磊还为青年艺术家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好消息——马上,村里就会有餐厅了,而且掌勺的还是特级厨师,以后大家在村里吃饭就更方便了。原来,马门陶艺村的2.0版本即将在2025年上新,一系列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正在迭代和引入之中。
回到村委会,从二楼窗口向下望去,正对着一大片水稻田,“我们外冈牌大米,品种:沪软1212,可是获得过金奖的!”曹磊自豪地介绍道。
记者发现,其中右手边有一块地非常特别,被木板分割成了一小块一小块,原来,那是正在筹建中的共享菜园。曹磊给记者展示了一张即将施工的规划地图,只见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马门陶艺村被划分为:景园、谐园、陶园……包含了采摘、餐饮、住宿等不同场景,“这个共享菜园的名字叫景园,是一个集蔬果采摘、自然教育于一体的特色农事园区。虽然只有15亩,但是我们会通过打造新农人IP,让它产生更多的溢出效应。”
说到溢出效应,记者了解到,早在今年夏天,由马门陶艺村参与策划、筹备的“小满首作——生活方式器物展”就已经走出了马门村,在位于浦东的丁香国际商业中心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接下去还将走出上海,亮相香港艺术品市场。“小满首作”创始人谢雯雯告诉记者,之所以成立这个原创手工艺术日用器销售及交流平台,就是为了想要带着艺术家们从工作室里走出来,和大众对话,让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以及新生代的艺术家在专业市场亮相,让更多人可以欣赏到、接触到他们的作品。
据悉,2025年1月10日,村里将举行迎春联展,目前艺术家们正在忙着选品、布置。曹磊告诉记者,虽然目前办展的地方还比较小,但是这一情况即将翻篇,他指着地图上的谐园说道:“目前,这里还是村里的闲置厂房,但是我们正在设想,今后利用其空间大、层高高的特点,将它打造成为艺术沙龙、文化展览和特色餐饮的举办地。我们将继续加强与高校之间的深度合作,为乡村振兴赋能,比如邀请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专业力量操刀,完成空间设计和内容填充。让更多艺术家,尤其是青年艺术家有崭露头角的机会,最重要的是打通变现渠道,让他们在村里有发展,留得下,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