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文/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制图/贾英华】
说起高校博物馆,或许会令人感觉陌生,因为它们远不及社会上博物馆的知名度高。然而,倘若我们静下心来,细细探寻,便会惊喜地发现,高校博物馆的服务早已突破大学的“围墙”束缚,不再将自身禁锢于象牙塔的狭小天地,而是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姿态,与社会建立起紧密且多元的联系,与校园一同向外界敞开了怀抱。从本质上讲,高校博物馆和校史馆在社会功能方面,与那些正沐浴在“文博热”浪潮中的博物馆并无二致。
回溯历史,中国最早的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诞生于当时的通州师范学校内。其创办人张謇,作为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先驱者,开启了这段文博佳话。“搜集中外动植矿工之物,乡里金石,先辈文笔,资我学子察识物理。”镌刻于南通博物苑石额背面的一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张謇建设博物馆的历程。“资我学子察识物理”,这是一个多么朴素又具前瞻性的愿景。
深入探究高校博物馆,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拥有一般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外,其自身还具备独特的教育功能资源优势。这一优势缘于高校博物馆大多应教学与科研的实际需求而设立,旨在为课堂教育提供有力的辅助支撑。比如在复旦大学,2019年,中国古代铜镜研究专家王纲怀向复旦大学博物馆捐赠118面铜镜,2017级文博系本科生据此展开实习策展,他们在实习实践中展开探究和调研,形成了一篇篇具有实践意义的调研报告;在上海大学,博物馆新馆于201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成为上海大学博物馆新馆建成以来首个自主策划举办的出土文物展,也同样是一场教学实践展,策展团队除了博物馆工作人员外,还包括一批前来实习的硕、博士研究生……
时光荏苒,唯有文物承载的光阴在博物馆的展柜中静静沉淀、延续,镌刻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刻印记。而在一些高校博物馆里,那些陈列的文物、举办的展览,或许还默默见证着一代代文博学子怀揣梦想、执着探索的寻梦足迹,成为他们青春岁月里最亮丽的注脚,也为高校博物馆增添了一抹别样的人文情怀与学术气息。
04-05
文/记者 丁文佳 制图/贾英华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