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设总决赛打造科创明星,2024“创·在上海”最终角逐下月上演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上海要打造全球科技型初创企业最佳首选地,不能缺少硬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记者从市科委获悉,2024“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即将在2月打响,这也是这一大赛首设“总决赛”。
16家企业从万余个项目中脱颖而出
记者了解到,2024“创·在上海”首次设立“总决赛”环节,打造科创明星。凭借科技创新方面展现出的独特能力和显著优势,一批硬科技企业从1万余个报名项目中脱颖而出。在首轮网评后,1888家企业突围至第二轮复赛,其中,88家企业入围2024年大赛总决赛预决赛,最终16家企业脱颖而出将在总决赛上角逐,其中,小微企业组10家,成长组企业6家。
入围企业聚焦集成电路、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等领域,展现了上海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一批硬科技企业以颠覆性技术开辟了产业新赛道。如上海以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将高分子材料与人工瓣膜相结合,在全球范围内首创聚合物人工瓣膜,有望解决当前机械瓣需终身抗凝、生物瓣使用寿命较短的难题,引领下一代人工瓣膜的技术发展。硅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首创性地将合成生物学技术与AI智能算法结合,搭建了国际上第一个大片段双链RNA AI算法平台,在国内率先实现dsRNA的规模化生产制备,颠覆了传统农药产业,开启了国内农药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许多参赛企业深耕于硬科技领域,加速技术更迭,为行业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SPAD面阵”是3D CIS行业发展的基石,上海灵昉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具备完整车规级3D堆叠SPADIS设计能力的厂商,推出了3D堆叠SPADIS芯片,并持续在SPAD面阵建设方面发力,有望为行业下一步发展夯实基础。上海云脉芯联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网络互联芯片,可用于大规模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为高性能网络基础设施的搭建提供了“算力底座”。
通过将创新成果从实验室推向市场,参赛企业正逐步打通产学研通道。如上海晶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大学合作共建,围绕半导体产业中的吸气剂技术难题,将纳米吸气薄膜应用于MEMS芯片的研制,进一步促进了真空技术在半导体领域的应用,打破了国外在此方面的专利和价格封锁。
十余年来大赛创新浓度持续提高
据上海市科委科技企业服务处二级调研员居敏敏介绍,2012年,在科技部的指导下,上海率先举办了“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至今已陪伴创业者十三载,目前已成为上海市乃至长三角区域各类“双创大赛”的领路者。
截至2024年,“创·在上海”大赛累计吸引超7万家科创企业报名参赛,其中,近920家企业在全国赛中斩获优秀,盛美半导体、泰坦科技、和元生物、宏力达信息等一批科技创业明星企业从大赛中走出来、强起来。目前,大赛已持续八年保持地方赛区报名数全国第一、获奖数全国第一,已成为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
多年来,大赛创新浓度持续提高。截至目前,共计已有1.7万家优质企业通过大赛获得20亿元创新资金资助,进一步带动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数据显示,平均每家参赛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数逐年增加,从2016年的1.3项提升至2024年的15.64项;每家参赛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不断攀升,从2016年的158.35万元提升至2024年的428.77万元。高科技、高增长、高附加值已成为参赛企业的显著特征,86.83%的参赛主体深耕硬科技领域,“硬核”成色十足。
大赛吸引了一批专注于高新产业细分领域的优质企业报名参赛,高质量的参赛企业吸引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来沪发展。创业团队年轻化、复合型、国际化特征不断加强,企业研发人员占比高,管理者中本科及以上占总数近九成,其中,硕博占比超三分之一,为研发和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大赛也吸引了众多海外归国人才,据统计,本年度四分之一参赛企业的核心团队中,有1122人拥有海外高校留学经历。
通过大赛磨炼,一批具有成长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及创新成果引起了市场和政府的关注并获得支持,为企业与社会资本建起了投融资的桥梁。据不完全统计,2021至2023年大赛获奖企业累计获得投融资总额247亿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113亿元,生物医药企业104亿元,单个企业平均融资508万元,投资强度逐年增长。
据悉,今年大赛还设置“以投代评”方式,发挥市场筛选优势,对近两年获得股权融资的企业享有晋级大赛复赛的“绿色通道”。69家由IDG、小苗朗程、科创母基金等知名投资机构推荐的优质科技型企业在复赛中表现优秀,其中,52家企业获得市科委创新资金支持,立项率达75%,是平均立项率的3倍,11家入围“创·在上海”大赛总决赛小微企业组预决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