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案件中藏着大民生,首届上海法院刑事审判优秀案例出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从52本卷宗到247页阅卷笔录,坚持用证据说话。”“小案件中藏着大道理,小案件中藏着大民生。”“除了依法审判,我们还要思考能为保护企业做些什么。”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大法庭内近日气氛热烈,首届上海法院刑事审判优秀案例宣讲会在此举行,最终获评优秀的12个案例中,有1/3承办法官为85后青年法官。
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近年来,上海法院以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态度,精心审理了一批在本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刑事案件,并通过参考性案例、典型案例、“小案大道理”等形式对外发布,努力实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
如何进一步发挥刑事优秀案例的评价、引领和教育功能,推进刑事审判工作现代化?2024年12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制定工作方案,面向全市20余个中基层法院广泛征集优秀案例,共收到报送案例93件,经过精心评选,最终选出12件优秀案例,以及8件提名奖案例。
宣讲会上,12个优秀案例宣讲人依次走上讲台,通过“PPT展示+案例演说+专家点评”方式,深入介绍优秀案例的裁判方法和审判思维,详尽阐释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的履职印迹和心路历程。
在他们的讲述中,既有对新技术新业态下不断涌现的新类型犯罪的适法探索,又有对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保护食药品安全、加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保护等司法理念的重申,还包括在疑难复杂案件中如何实现“三个效果”有机统一的司法经验展示。这些案例倾注了法官大量的心血,展现了上海刑事法官的司法智慧和水平。
交通肇事罪的犯罪主体一般是机动车驾驶人。行人闯红灯致他人被轧身亡,是否需要负刑事责任?宣讲会上,普陀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法官结合优秀案例,为大家详细讲解了交通肇事罪定罪的标准,“出行方式不是分配责任的依据,过错程度才是,无论哪种方式出行都应当遵守交通规则。”该案判决从根本上分清是非,破除“以弱者自居可以免责”的错误认识,展现了维护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司法担当。
宝山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法官用一张精美的跨年无人机、烟花表演照片,引出了本次宣讲的主角。在民用无人机这一新兴产业高速发展的当下,该院依法审理全市首例非法破解无人机案,严厉打击为他人提供破解民用无人机禁飞限高服务的犯罪行为,为守好低空安全、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0年,本市一对夫妻先后入职百家公司,月入20万元……”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法官则带来一起匪夷所思的职业骗薪团伙案。为抚平违法犯罪给企业发展带来的阵痛,该院2023年以来共计对此类案件判刑180余人、追赃挽损3000余万元,同时通过拍摄普法宣传片、报送社会治理建议等形式,落实“治罪与治理并重”,努力推动“办理一案、治理一片”。
两个多小时的宣讲会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段段声情并茂的讲述,青年法官们把抽象的法学理论与生动的司法实践相链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