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青声|如何赋能商业街区,助力青年从业者走出新路?代表建议来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施培琦/图、视频
近年来,上海商业街区发展成绩斐然,已然形成了集购物、餐饮、娱乐、文化展示等于一体的多元商业生态,成为市民与游客休闲消费的热门选择,也吸引了大量青年投身其中,开启创业或就业之路。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商品价格日渐透明,昔日的鼎盛时期早已一去不复返,商业街区的青年从业者也面临诸多困惑。
在上海两会召开前夕,市人大代表马炜和任磊无意中看到了《青春上海|赋能“七浦路”,静安共青团出了哪些招?》一文,萌发了为上海商业街区的青年从业者发声的念头。
传统经营模式根深蒂固,青年从业者亟需实现自我革新
马炜和任磊在调研后发现,从消费端来看,居民可支配收入预期降低,消费心理趋于谨慎,非必要消费支出被大幅压缩。商业街区内的高端零售、休闲娱乐等非刚需消费板块首当其冲,销售额出现明显下滑,部分重点商业街区相关业态的销售额同比有不小的降幅,客流量亦随之减少,以往熙熙攘攘的街区景象不再,一些店铺甚至面临门庭冷落的尴尬境地。
“近年来,互联网电商凭借其无边界的线上销售模式、丰富的商品种类以及大数据精准营销等优势,不断挤压传统商业街区的市场份额。消费者购物习惯发生根本性转变,线下实体店铺的到店率持续走低,商业街区原本的地缘优势和集聚效应被削弱,运营压力与日俱增。”马炜介绍说。
两人还发现,青年从业者群体多凭借一腔热血与独特创意涉足商业街区,或经营特色小店,或投身新兴服务行业。但当下,青年从业者的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租金、原材料、人力等各项开支并未因市场遇冷而同步下降,反而持续蚕食有限的利润空间。同时,客源的流失直接导致收入锐减,不少青年从业者面临入不敷出的困境,甚至不得不考虑暂停营业或转行,职业发展规划被无情打乱,曾经的抱负与梦想在现实的压力下变得遥不可及。
“究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马炜认为,当前,虽有诸多政策旨在促进商业发展与青年就业创业,但在面对商业街区及青年从业者这一特定场景时,缺乏系统性的设计与统筹协调。各政策之间存在衔接不畅、目标分散等问题,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例如,部分扶持资金的申请条件与商业街区青年从业者的实际经营模式和财务状况不匹配,导致真正有需求的从业者望而却步,无法享受到政策红利。
在他认为,商业街区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经营模式根深蒂固,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自我革新。一方面,街区运营方和商家对于创新的风险承受能力有限,不敢轻易尝试新的业态、模式和技术应用;另一方面,外部缺乏完善的创新孵化机制和资源对接平台,青年从业者虽富有创新想法,但缺乏将创意转化为实际商业价值的资金、技术以及专业指导等支持,导致创新难以落地生根,街区难以打造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以吸引消费者回归。
“青年从业者在商业街区面临着相对匮乏的成长环境,既缺乏行业资深人士的言传身教,又缺少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体系。传统的培训课程往往与商业街区实际运营所需技能脱节,无法满足他们应对数字化转型、个性化服务以及新消费趋势等新挑战的需求。长此以往,青年从业者的专业能力提升缓慢,难以凭借自身能力突破经营困境,进一步加剧了商业街区发展的停滞。”马炜认为。
建议激发创新活力,打造特色街区
马炜
为此,马炜和任磊给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比如由市级层面牵头,成立跨部门的专项工作小组,负责对涉及商业街区及青年从业者的各类政策进行全面梳理、整合与优化,构建一套系统完整、相互衔接、针对性强的政策体系,明确各部门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职责分工,确保政策执行的连贯性与高效性。
马炜建议,可以依据商业街区的不同定位、规模以及青年从业者的经营特点,精准制定扶持细则。例如,针对青年创业项目,设立分层级的创业补贴机制,根据项目的创新性、带动就业人数以及市场潜力等多维度指标进行评估,给予不同额度的启动资金支持。“同时,在税收减免方面,可按照经营品类、营收规模等因素制定差异化的优惠政策,切实减轻青年从业者的经营负担。”
他还建议,政府要加大投入,设立商业街区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搭建集创意征集、项目孵化、资源对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创新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汇聚高校科研资源、设计创意团队以及各类投资机构等,为青年从业者的创新想法提供从概念构思到商业落地的全链条服务,降低创新门槛与成本。
此外,他鼓励商业街区运营方与青年从业者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基于本地文化、消费新趋势的特色街区打造方案。对于成功打造出具有鲜明主题、独特体验且能有效拉动消费的特色街区或创新项目,给予相应的奖励与宣传推广支持,树立标杆案例,引导更多街区和从业者积极创新,以创新驱动商业街区的转型升级,重塑街区吸引力。
“不妨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由政府、高校以及龙头企业共同参与的商业街区青年从业者人才培养联盟。”马炜解释说,该联盟根据商业街区实际发展需求,开发定制化的专业技能培训课程体系,涵盖数字化营销、智慧零售、沉浸式体验设计等前沿领域,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方式,确保培训效果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他还建议,建立一对一的导师帮扶机制,邀请行业内经验丰富的专家、企业家与青年从业者结成对子,为其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经营管理咨询以及技术难题解答等服务,帮助他们快速提升专业素养,增强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实现稳步成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