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市政协委员李燕:用一场赛事,让青年人留恋一座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一场体育赛事,或许就能让人留在一座城市。这是市政协委员、上海大学体育学院教授、上海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处长(挂职)李燕的亲身所感。李燕今年提交的一份提案,也正是聚焦于如何让赛事的“流量”变成“留量”,再转变成经济的增量。
新兴赛事让年轻人爱上这座城
“体育的黏性非常强,你会常常听到说因为一个赛事爱上一座城、跟着赛事去旅行等,这成为了我们现在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李燕告诉记者,她曾经在调研中采访过一名来自北京的马拉松爱好者,因为来上海参加上马,就对上海这座城市产生了喜爱,还表示如果下次还能中签,一定还会来上海,多留点时间走走黄浦江畔,去上海迪士尼打个卡。
2024年上海举办奥运测试赛,其中有非常多的新兴项目如攀岩、霹雳舞、小轮车等,这些项目最大的特色就是极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甚至引发了年轻人中的新兴运动潮流。也让很多人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活力更有所感。
“体育运动就是这么有魅力,会让人对城市心向往之。那么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赛事来撬动年轻人对于新兴运动项目的热爱,因为一个项目爱上一座城,因为这个项目来引爆这些青年人的活力。”李燕表示。
体育是可以和文化相互融合带来“流量叠加”的。李燕表示,在对很多赛事包括奥运测试赛时的测算显示,引流作用相当大,尤其是吸引了70%的外地游客前来上海,也拉动了成倍的消费。“上海自身有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我们能不能利用体育的这种黏性,打造文体旅商展的融合,带来经济的增量。”李燕表示。
上海要在2025年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但在李燕看来,目前体育消费场景打造单一,未能形成多元消费生态,体育赛事与文化、旅游、商圈相互赋能有限,以“流量”谋“留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让赛事走进更多公共空间
今年两会上,李燕也提出建议,加快上海市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促进文体旅深度融合。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繁华的商圈和独具魅力的街区,具备推动体育赛事与景区、街区、商圈深度融合的良好基础。”她表示,可以结合城市更新,在景区、街区改造中预留多功能体育空间,如口袋公园植入小型球类场地,历史街区打造民俗体育体验巷等,打造更多生活中可触及的体育空间。
同时,鼓励赛事组织者挖掘上海文化底蕴,创新赛事形式。如在豫园举办传统武术赛事,配套古建游览、武术文化讲座;在黄浦江畔举办帆船赛,融入外滩历史讲解,让参赛者与游客感受城市精神。引导商圈围绕赛事主题,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推出体育明星见面会、限量版运动商品发售、赛后康复餐饮套餐等,延长消费者停留时间,提升消费转化率。
她还建议,可以以“AI+”虚拟现实等技术创新演绎和对外推介区域文化,积极对接赛娱联盟,开发赛事City Walk路线,推进文化资源串珠成链,带动文旅消费打卡。尤其在吸引年轻群体方面,可通过打造主题商场,引入首发店和快闪店等特色门店,将数字文创IP的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留量”,实现商圈的“内核升级”。
赛事和文化、商业、旅游、会展等活动的联动可以得到加强,丰富体育消费产品和场景供给,支持具备条件的比赛类和展演类项目尽可能放在商业空间或者周边商业成熟的体育场馆举办,做强上海体育消费节“尚嗨运动”IP,加强青少年、女性、银发等重点人群体育消费市场开发。以赛事为纽带,串联起文体旅产业链,为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塑造更具活力、魅力与竞争力的全球卓越城市形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