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青声|文科生难找工作?市人大代表季昕华建议:培养面向数字社会“新文科”
2025-01-1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虽然是不折不扣的理工男,但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市人大代表、优刻得董事长兼CEO季昕华要为文科生说几句话。

他认为文科生找工作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为何不能培养文理兼修的人才呢?数字社会我们需要更多的‘新文科’人才。”

  文科生在就业市场竞争力不足  

可能很多人对文科生找工作不容易还停留在印象阶段。在撰写相关代表建议前,季昕华找来了一组数据摆事实讲道理。

 2024年9月,哈佛大学本科生学院取消了至少30门课程,涉及20多个系,大多是文科专业。一时间,“文科消亡成为一股全球性浪潮”登上微博热搜。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显示,在过去十年中,超过四分之三的成员国报告人文学科入学人数持续下降。

季昕华强调,文科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据智联招聘公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人文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仅12.4%,远低于理工科生就业签约率。揭示了现阶段国内文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局限性与竞争力不足。

在上海这一情况同样突出。季昕华拿出另一组数据:2025届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预计为24.6万人,较2024届增加0.1万人,其中具有较大比例的文科生。然而,在2025届上海市高校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会中,招聘岗位多聚焦于上海市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和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等“六大重点产业”,这些产业相关岗位多以理工科专业为主,文科岗位相对较少。

究其原因,季昕华认为,传统文科专业在现阶段国内就业市场上存在局限性。一是就业岗位相对单一,多集中在教育、文化、行政等领域,且岗位竞争激烈。二是文科专业在新兴产业与数字经济领域的就业机会较少。“近年来在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下,文科生对新兴技术的适应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市场对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应用方面人才的需求。”

在数字化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能力已成为人才竞争的关键要素。但季昕华指出,现实情况是,文科生知识结构相对单一,核心竞争力多集中在语言、文化、历史等领域,缺乏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例如数字营销、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数字化时代的必要能力,难以在数字化时代新兴产业及多学科交叉的行业领域内展现出优势。

他认为,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传统行业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传统的文科就业领域如出版、传媒、教育等受到冲击,文科人才的专业知识能力与当前数字化社会对其新的需求产生偏差。同时,数字化转型对工作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固定职业减少和多样化择业增加,这要求文科生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充实自身数字化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为文科生就业破局支招  

文科毕业生的就业局限如何破局?季昕华给出了多个解决方案,比如提升文科生的数字能力。具体做法有: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内部融通、与自然科学的外部融合,加快推进传统文科专业的改革升级,引入数字文科知识体系。在文科专业的原有教学课程体系中,增设如“大数据分析与文化研究”“AI推动文学创作”“数字历史档案管理”“历史挖掘与数据可视化”等数字化技术融合类的课程。

他还建议建立数字化实践教学平台,为文科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与资源。成立数字化教学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现场教学活动,提高数字素养和实践能力。学校可采取与数字企业进行合作,签订产学研实践项目,为文科学生提供例如互联网企业等实习机会,使其更好地适应数字社会的就业环境。

作为杨浦团的代表,季昕华建议打造杨浦“大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议发挥区内高校文科专业优势,围绕复兴岛量子城市时空创新基地、环同济创意产业核心区建设,推动设计产业数字化,提升数字产业设计力,大力发展游戏、动漫、二次元等产业,拓展内容设计、体验设计市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