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青少年频频使用网络梗?市政协委员石景宇:不必过多担忧,把好下限、守住上限
2025-01-1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一年级的小萌娃,开学不过短短两个月,从她嘴里竟然蹦出了“你个老6”“我勒个豆”等“网络梗”,让老师大吃一惊。在数字化时代,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生活、学习和社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网络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在青少年群体中迅速传播。

“网络梗”作为青少年个性表达的创新途径,是否存在会出现一些低俗语言的使用?它在增强青少年之间话题联结的同时,是否也隐藏着思想深度缺失的风险?今年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上海广播电视台小荧星集团总经理助理、品牌中心总监石景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青少年使用网络梗这一现象,是语言进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现象。作为老师或者家长,不必过多担忧,应该引导孩子们正确使用网络梗,把好下限,守住上限。”

近期,青年报·青春上海针对一至九年级的青少年群体,从学生、家长、老师三个视角开展了一项关于青少年“网络梗”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网络梗”已从虚拟世界悄然渗透到青少年的日常交谈、学习乃至作文之中。在这次调查中,所有的受访老师一致担忧“网络梗”的过度使用会影响学生的正式写作或口语表达。

对此,石景宇表示,这既反映了数字时代语言文化的活力,也折射出潜在的教育隐忧。作为一种创新表达,“网络梗”无疑能够拉近青少年之间的距离,增强社交趣味。“作为老师或者家长,担心孩子使用的网络梗,可能存在一些不良或者低俗的内容,这是可以理解的。”石景宇指出,一旦发现孩子使用的“网络梗”中存在一些涉黄、涉毒或者涉暴的网络语言,需要坚决抵制。而这需要通过社会合力,将这些不良信息剔除。

至于哪些网络梗可能成为低俗内容,这需要用更加谨慎的态度来观察。“不必过于担忧青少年使用网络梗这一现象,语言本身是一个进化的过程。比方说,从之前的90后、00后,到现在的10后、20后青少年群体,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本身就是在变化中。而老师和家长可以做的,就是帮助孩子们一起规范使用这些‘网络梗’,把好下限,守住上限。”

针对不少老师、家长所担忧的:“网络梗”的过度使用会影响学生的正式写作或口语表达?若过度依赖这些碎片化的语言,可能导致表达能力退化、语言规范被侵蚀,甚至削弱青少年的思想深度?石景宇认为,家长与教育者需要加强引导,通过拓宽青少年的语言表达方式,帮助他们在丰富的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以规范与创意并行的语言能力应对多变的未来。

“总之,对于青少年使用‘网络梗’,应持理性态度——既不一味排斥,也不盲目放任。无论是学校或者家长,应该走近孩子们,倾听他们,知道他们什么语境下在使用这些语言。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自身的率先垂范作用。”石景宇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