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市人大代表周海鹰:从工业大厂到互联网大厂,老城区缘何“青含量”激增?
2025-01-1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施培琦/图、视频

昔日的杨树浦路两侧大厂林立,在这条绵延5公里的百年工业之路上,每天曾有数十万名产业工人赶着去上班。

时过境迁,彼时的工业大厂大多功能不复存在,一个个互联网大厂总部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杨浦“在线新经济”入选上海首批“市区协同”千亿产业集群,数字经济也首次成为该区税收贡献最大产业。

产业来了,年轻人自然纷至沓来。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市人大代表,杨浦区委副书记、区长周海鹰畅聊如何为青年服务,从而凝聚他们、留住他们。

杨浦成为创新人才集聚地,“含新量”很高

一说起杨浦,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老。的确,杨浦约有四成老龄人口。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如今在杨浦,每四个常住人口中就有一个是18~35周岁的青年。

周海鹰介绍说,杨浦之所以有如此众多的年轻人,和杨浦的“两多”分不开,分别是高校多和大厂多。

“我们非常重视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区,这是因为杨浦区在历史上相对来说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但现在这一情况发生了转变。我们有18万名永远年轻的大学生,这几年随着数字经济还有科创型企业纷纷在杨浦集聚,今后将有大量的年轻人在杨浦工作和生活。”周海鹰说。

他介绍说,近年来,杨浦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因地制宜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目前区内集聚了抖音、美团、B站、叠纸等数字经济企业8000多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1-11月营收同比增长13.6%,规模达到2908亿元,约占全市五分之一、中心城区三分之一。

他解释说,老百姓对于数字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从早年的搜索到购物再到生活服务、文旅等。这些需求也使得杨浦的头部数字经济企业更新发展速度,不断产生新的板块。

“接下来,我们将对标全市产业地图指引,持续深耕数字经济优势领域,充分发挥产业链链长制牵引作用,着力打造充满韧性、可持续生长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周海鹰举例说,比如,在线新经济方面聚焦链主企业精准发力,促进更多新业务、新板块落地,力争营收规模突破3000亿元;智能制造主动布局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类脑智能、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孵化培育集“研发中心+运营总部+母工厂”于一体的新型工业企业,不断提高“含新量”“含绿量”;创意设计在推动建筑设计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升级的同时,聚焦动漫游戏、微短剧等服务消费新业态,促进文化内容创作产业繁荣发展,积极打造国风国潮引领地、原创IP孕育地、创意人才集聚地、优质内容展示地。

“同时,我们将持续加大一流企业培育力度,发挥龙头企业链主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成长,运用投行思维发掘培育高成长企业,推动形成‘头部’企业引领带动、‘腰部’企业有力支撑、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的雁阵格局。”周海鹰介绍说。

市人大代表,杨浦区委副书记、区长周海鹰

创造青年友好环境,密切关注大量青年人口需求

高校和产业聚集带来了大量的青年人口,他们如何在杨浦这片沃土上工作学习生活是周海鹰一直密切关注的问题。

“晚上九十点,你在新江湾城可以看到很多网约车,他们在等待字节跳动下班的员工。在不久的将来,多个互联网大厂的总部搬到杨浦滨江后,也会面临大量大厂员工的需求对接问题。”周海鹰介绍说。

“年轻人有自己的需求,比如他们希望居住地离工作地稍微近点,再比如他们有子女教育入学、医疗方面、文化旅游体育等相关需求。”周海鹰说。

事实上,这些年,杨浦对青年发展型城区试点工作的重视程度有目共睹。在周海鹰看来,只有真正读懂年轻人,才能更好地服务他们。当下的年轻人要事业,也要生活,他们渴望在产业集聚的热土奋斗,也看重可以享受日常美好的生活气息。于是,杨浦就不断开辟多元社区,实现他们的愿望。

去年6月,杨浦区联手B站,在上海江湾体育场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毕业歌会,当天,杨浦区各大高校的近万名大学生打破校际壁垒,相聚在一起,从日出唱到日落。

“现在的年轻人对于高情绪价值的需求如何得到满足也很重视。”因为长期调研走访一线青年,周海鹰对年轻人的喜好如数家珍。“以前的年轻人可能追求奢侈品,现在很多年轻人在衣食上并不是特别在乎,但对能提供高情绪价值的诸如宠物、二次元、谷子等十分推崇。”

2024年12月28日,原悠迈生活广场转型“百联ZX造趣场”重新亮相,以超2万平方米的体量,一跃成为全市最大的二次元商业地标。此外,五角场商圈正在打造二次元主题商圈,万达广场C栋将整体焕新为二次元业态,合生汇将专注于举办二次元潮流潮品及文化艺术展演等快闪活动为商圈引流,百联又一城将围绕青年消费群体打造泛二次元业态,苏宁依托自身电器业态优势提供游戏体验区,大学路引入多家“谷子店”等。

周海鹰介绍说,即便是体育运动,现在年轻人流行的项目也有徒步、攀岩、水上运动等。“我们希望为到杨浦来求学的大学生和在我们这里工作的年轻人创造一个青年友好的环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