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做好文化传承,郭庆松代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我们应该充分结合此次春节申遗成功的契机,深入挖掘春节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广泛开展国际传承实践与传播展示活动。”此次上海两会上,市人大代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庆松在接受青年报采访时说。
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共和国首都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会议上,被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迄今为止,中国共有44个项目成功入选,数量上位居世界第一。
郭庆松说,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甚至可以说没有之一。它将中国人顺应天时、礼敬自然的智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很好地融入自己的生产生活之中。中国人会围绕送冬迎春、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等内容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和亲朋相聚活动。
“春节,不光在我们中国老百姓心目中分量很重,实际上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在他看来,春节申遗成功的意义是多重的,最为鲜明的便是世代之间传承的作用。无疑,这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中华文化的自信,在激发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自觉中赓续中华历史文脉,在增进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中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同时,“非遗版春节”也承载着更为重要的国际交流功能。“希望以此为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增添中国元素,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中国色彩,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进一步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郭庆松说。
郭庆松提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两个决不能抛弃”,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魂脉,我们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脉,我们也决不能抛弃;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高高举起的旗帜和始终坚守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植根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之根,我们要把作为魂脉的马克思主义同作为根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贯通起来。应该说,春节的申遗成功,也标志着我们也为“人类知识的总和”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力量。
“以此为契机,我们还要深入挖掘春节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广泛开展国际传承实践与传播展示活动。”郭庆松说,除了文化传承上,我们举家欢庆,共享快乐时光,参加民俗节庆活动等,我们还要进一步从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民族文化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促成更多的成果。
“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完全可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嫁接起来,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节庆,更应该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更大作用。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应该自觉担负起职责使命,发挥更大作用。”郭庆松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