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关注数字时代的小哥们,代表纷纷为新就业形态群体支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近年来,新就业形态群体的数量越来越多,其中又以青年从业者居多。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有多位代表为这个群体发声。
市人大代表、饿了么总裁方永新立足城市发展需求,对加强新业态职业技能培训给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设性意见。
“目前我们的生活方式之下,关心好外卖小哥、快递员、滴滴司机等就是关心好我们自己的生活状态,他们已经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营造友好的职业环境,提升尊重此类从业者的社会风尚。”在算法时代,市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律师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乔文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主任韩璐给陷入“囚徒困境”的小哥们的劳动保障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
代表方永新:建议打通就业形态群体的职业发展通道
上海两会期间,方永新代表接连提交了三份代表建议,均与新就业形态群体相关,分别是《关于依托数字平台推进数字化未来社区建设的建议》《关于完善新就业形态群体用餐需求精准普惠措施的建议》以及《关于立足城市发展需求 加强新业态职业技能培训的建议》。他提出,要鼓励骑手为代表的新就业群体成为数字化社区建设的生态力量,同时也应进一步完善“工会爱新餐”以及新业态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新就业群体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方永新表示,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而数字化则是激活社会活力的催化剂。推进数字化未来社区建设逐渐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包括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促进社区经济活力、提升居民生活福祉等。
他认为,由数字经济产生的新就业形态逐渐成为就业常态,关注这个群体的权益保障和成长发展,也成为城市和社区温度的重要体现。将这个群体作为数字化社区建设的生态力量,参与到助老服务、应急管理等社区工作中,也将有效提升社区治理的效能。
因此,方永新提出了四项建议,包括:建立党建引领的数字化未来社区治理机制、形成多方参与的数字化未来社区共建机制、创新数实融合的数字化未来社区服务内容,以及探索智能驱动的数字化未来社区公益和低碳体系。
以骑手为代表的新就业群体,已经成为了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以饿了么为例,目前已在上海普陀、杨浦、松江等城区与民政部门合作开展“助老e餐”服务,让骑手深入社区解决高龄、困难老人的用餐难点,并首先在业内推出“熟人配送”的模式,给老人带去更有安全感的贴心服务。家住杨浦区市京一村的罗阿姨患有眼疾,必须每日9点半吃早午餐以便于10点服药。经过社区食堂与配送站点的专项讨论,为老人送餐的骑手主动提出每天在开始为社区老人送餐前,单独为罗阿姨多跑一趟,体现了“熟人配送”服务背后可贵的情感连接。
在方永新看来,骑手对于城市的付出也得到了双向奔赴的关怀回应。为切实解决新就业群体“就餐难、就餐贵”难题,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饿了么”平台推出的面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普惠项目“工会爱新餐”,通过“工会+平台+商家”专项资源整合的方式,降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用餐成本。
上海市作为“工会爱新餐”的首批落地城市,目前已经得到了全市7500余家爱心商家的大力支持,共计提供16000多种专属平价营养餐服务。为让该项目进一步提升骑手等新就业群体的用餐体验,方永新提出了加大供给资源,优化供给形式、强化宣传推广,拓宽触达渠道、完善激励机制,吸引社会资源等建议。
“打通就业形态群体的职业发展通道,也是提升他们就业质量,增加其城市归属感的关键因素。”针对目前新就业形态群体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一些短板,方永新提出了精准对接城市需求优化培训项目、完善技能认证体系提升认证含金量、强化激励保障加大宣传引导,以及凝聚社会资源,建设新就业形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城市服务体系等建议。
代表韩璐:建议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者权益保障
另一位代表韩璐的建议也与新就业形态群体息息相关。据了解,目前全国,依托互联网进行工作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超过8000万人。未来这支职场队伍将愈发壮大。
韩璐认为,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营造职业友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势在必行。
她建议,不以行业来划分劳动关系存在与否,而是要在新形势下明确“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存在支配性劳动管理”的观点,并且推进司法实践。存在支配性劳动管理的用工事实,可以认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也可以与平台建立劳动关系,受到劳动法的保护。及时填补“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新就业形态的法律空白,给灵活就业者权益保障独立发展的法律空间。
她建议,对于这一类权益保障,要尽快跳脱文件指引的范畴进入法律规范的范畴,上海作为新经济形态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可先行先试出台相关地方性立法,推动新业态劳动者工时、工资、扣款、职业安全的基准制度建设,明确底线保障基础条件。但在专属立法没有出台前,增强现行制度的包容性。在这个领域,比较有效的是针对性地建立矛盾协商化解机制,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企业之间因劳动报酬、休假、职业伤害等产生的劳动纠纷提供快速有效的化解服务。
近年来,关于“算法囚徒”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韩璐认为,虽然一些平台企业建立了民主协商制度,但算法的计算过于专业,无论是劳动者的代表工会还是行业协会商会,对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主要集中在劳动安全、公共服务等方面,对平台算法规则的公平性与合理性缺乏专业化的论证,导致平台企业处于强势甚至垄断地位。“建议持续推进算法透明,引导企业和平台履行社会责任,推进esg实践。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算法的共治格局,市场、政府、社会和从业者,特别是用户都要有参与算法优化的通道。这里要发挥第三方行业组织、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等的合力,推进算法优化。”
她还建议,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包括餐饮、卫生、休整等非常实际的公共服务供给,并持续优化整体职业环境,提升职业认同感。一方面,鼓励开放更多公共资源,比如社区食堂就餐、门卫洗手间使用等等。另外目前还是有多数新业态劳动者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不强,缺乏职业归属感。在这些行业里,重视奖励表彰、典型宣传等,弘扬劳动精神,增强其荣誉感和职业认同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