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春韵|走过一座桥,旧烟火邂逅新玩法
2025-01-2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造访水乡古镇,看得最多的便是桥,最不可缺的也是桥。在朱家角流传着一句话:“到了角里不看桥,等于角里勿曾到。”桥是水乡的灵魂,亦是文脉的见证,更是古镇韵味的重要载体。来到朱家角,这个上海最负盛名的江南古镇,以古桥文化为底色,从非遗传承到文旅融合,朱家角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让这座千年古镇焕发出新的光彩。

首个“非遗”新春,走在朱家角的桥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更是节日庆典的核心舞台,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祈愿,也见证着古镇的新生与未来。

朱家角的桥见证了岁月承载着历史。

船行桥下,人游画中

朱家角古镇位于青浦区西南部,依偎着碧波荡漾的淀山湖风景区,是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古镇旅游区占地3.08平方公里,水网如织,道路交错,风景名胜、人文古迹俯仰皆是,被誉为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江南明珠”。一直以来,其悠长的历史文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雅致的江南风光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观小桥流水,逛石板老街,探蜿蜒巷弄,踏古朴石桥,乘乌篷游船……兜兜转转,看看江南水乡的温婉与柔情,亦在感受其不凡的雅致与宁静。

站在桥上远眺古镇风貌,九条长街沿河而伸,千栋明清建筑依水而立,三十六座古桥星罗棋布……桥下,一叶摇橹船正划开澹澹水波,远处亦有悠扬古乐阵阵入耳,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桥上与桥下,各有韵味,让眼前的江南胜景越发动人。

说到古桥,朱家角最负盛名的当数放生桥。拥有百年历史的放生桥是上海地区最长、最大、最高的五孔联拱大桥,被誉为“沪上第一桥”,也是朱家角古镇的标志性建筑。放生桥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其设计与构造上可见一斑。长如带,形如虹,“井带长虹”为朱家角十景之一。历来文人雅士赞美此桥,有诗云:“长桥驾彩虹,往来便是井。日中交易过,斜阳乱人影。”

除了放生桥,朱家角还有如廊桥、泰安桥、永丰桥、福星桥等多座知名古桥,每一座桥都展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也构成了朱家角独特的水乡风貌。千年古镇,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古桥不仅是岁月变迁的见证者,更是非遗的承载者。两者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角里文化。比如,放生桥就是摇快船、船拳等非遗传承的重要场所。

放生桥边,非遗焕彩

过去的朱家角“出门一支橹,路在水上铺”,老百姓走亲访友,上街买卖,出入来往全凭舟楫。生长在这里的人,都是掌舵摇橹的高手。据民间记载,角里居民会在农历七月二十七前往位于淀山湖中的三官堂庙朝拜焚香,回朱家角赶庙会时,在漕港河进行自娱自乐的水上竞技表演,其中就包括摇快船和船拳。

在当时的庙会表演上,紧接着摇快船的便是船拳表演。老一辈角里人的记忆中,都曾留下过这样热闹的画面:当拳船缓缓驶近放生桥时,武师在锣鼓声中使出各种绝技,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飞钢叉”表演。放生桥有八米高,当船摇至五孔放生桥下时,武师就在船头将钢叉掷向放生桥上空,钢叉飞越桥顶,同时拳船也穿过桥孔。等到钢叉飞过放生桥后下落时,站在船头的拳师就用手接住钢叉。整个过程惊心动魄,十分精彩。

船拳传承人何磊告诉记者,据记载,当时,漕港河两岸和放生桥上人山人海,观看表演的农家船楫不计其数,喝彩声、锣鼓声喧天动地。为将船拳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武术发扬光大,在船拳传人丁裕春等人的努力下,2013年,朱家角船拳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时,也有越来越多像何磊一样的年轻人来到朱家角,致力于推动船拳在古镇传承。

2011年,从上海体育学院毕业后,刚二十岁出头的何磊就来到朱家角小学担任体育老师。作为全国武术冠军,这个从小习武的北方小伙,初入江南水乡时,非但不觉得格格不入,反倒是有些惺惺相惜。何磊说,他尤为喜欢古镇的雨天,低头看着淅淅沥沥的雨滴不断磨平着青石板的棱角,抬头又见晶莹剔透的雨珠顺着青砖黛瓦的屋檐徐徐滴落,也将这江南水乡的缱绻柔情沁入了他的心里。尤其是,何磊师从丁裕春学习朱家角的特色拳种后,这份对古镇的欢喜也就更甚了。

“可以说,船拳与朱家角,两者相辅相成。船拳是因水乡而生,它与这里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因此,通过船拳也让我对朱家角有了新的认识。”一晃,如今已是何磊来到朱家角的第十四个年头,作为船拳的青年传人,何磊也在积极推动船拳进校园,他不断奔波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校园中,为孩子们创造接触和学习船拳的机会。他认为,通过对地方非遗资源的有效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乡土情怀,推动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洽结合与传承。

非遗船拳进校园。

在一些重大节庆活动中,何磊还会带着“小传承人”在古镇进行船拳表演和展示。今年正月初五,他就将带着孩子们一起在“角里过大年”活动中进行船拳展示。在这些活动中,虽无法复刻旧时庙会表演的盛况,但他们依然保留了当时的表演形态,武师乘着拳船驶向放生桥,当靠近桥下时,他们会轮流在一只八仙桌大小的船头上施展拳法,整个造型犹如一朵悄然绽放的“梅花”,向桥上和两岸的游客展示这一民间传统文化的瑰宝。每逢这类非遗展示活动,总会吸引众多游客的围观,在他们感受古镇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让古老的放生桥与传统的非遗在这里交相辉映。    

旧时光里,品味新潮

古镇年味正浓。

轻舟雅乐醉古镇,画意柔情识水乡。朱家角像是一首写不完的诗篇,一幅看不厌的画卷,一曲唱不停的歌谣。著名作家三毛也曾迷恋此处小桥流水的清淳幽静,为处处可画、时时有诗的风情而陶醉。这里的天然外景还被不少海内外的影视导演慧眼相中,把水乡古镇的婀娜风姿一次次地搬上电视和银幕。

在“长街三里,店铺千家”的北大街,虽名为“大街”,却仅有“一线天”。不过,并不影响街上依然是游人如织,或驻足拍照,或醉心购物,或品尝美食。沿街店铺售卖着各种传统小吃和手工艺品,而人气最旺的自然还是小吃店,软糯鲜香的阿婆粽、粽叶清香的肥美扎肉、外焦内绵的臭豆腐……北大街不仅有美食,这里还保存着“涵大隆酱园”“江南第一茶楼”等百年老字号,让人依稀能感受到古镇旧时的烟火气。

《繁花》带火的朱家角酱菜引得年轻人也慕名前来。小萝卜头、蜜汁酱瓜、大头菜、香辣丝……口感酸、辣、甜、咸,选几样对味的招牌酱菜,回家制作一份属于自己的“宝总泡饭”。

提及茶楼,既然来到朱家角,怎能错过在茶楼品茗。如今的茶楼不再是“老茶客”的心头好,很多“轧闹猛”的年轻人也喜欢找一家临河茶楼“吃气氛”。点上一壶清茶,就着中式小点,悠哉品茗,转头听着婉转悠扬的评弹,吹着淀浦河畔的风,看着轻舟划过桥洞之影……坐享一天的好时光。

除此之外,在角里,备受年轻人青睐的还有看似古朴、实则新潮的大清邮局。点一杯特色的米汤咖啡,买一只憨态可掬的青龙文创,盖一枚“灵蛇福笺”的新年印章……在这处传承三千年中华邮驿文化的珍贵遗址里,厚重历史与国潮文化交相融合,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意和活力。游客不仅可以亲身感受邮政的历史变迁,领略邮驿文化的魅力,也能体验书信往来的温暖与情感。    

文旅活动与古镇风景融为一体。

古镇游走

用“新意”迎接八方来客,让文旅融合为古镇添活力

在古镇,游人或匆匆而过,或慢慢踱步,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着朱家角的丰满与独特。新春已至,换上节日装扮的朱家角又让人耳目一新,放生桥长廊里“龙灯高照”,非遗竹编添古镇红妆,青瓦白墙铺满大红灯笼……让古色古香的浓浓年味装点在水乡的各个角落,以福气满满与海派祥和的气氛迎接八方来客到“角里过大年”。

在青浦区举办的新年音乐会上,英国女中音歌唱家菲比受邀参演,在演出期间,首次来到青浦的这位英国友人,就抽空游览了朱家角古镇,坐上游船的她对水乡风貌流连忘返,“这里太有意思了!之后我要带我的家人朋友们一起来。”

2024年9月,朱家角古镇跻身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的“入境游客喜爱的十个名城古镇”榜单,成为榜单上唯一的上海古镇。随着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施行,朱家角的外国游客明显增多。朱家角古镇景区管理办公室预计,春节假期,朱家角的游客量将比往年增加15%至20%。此外,古镇旅游公司的员工和商铺店员等,都在语言方面进行了培训,做好迎接外籍游客的准备。

上海朱家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怡闻告诉记者,朱家角呈现的江南文化、水乡文化和本土文化都对外国游客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近年来,朱家角将这些特色文化通过文旅融合,为古镇增添了不少新的活力。2024年,通过推出“咖啡文化节”“汉风奇妙夜”“超沉浸艺术季”“金秋艺术展演季”等活动,进一步探索了演出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比如,从单一的剧目演出到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从封闭的舞台剧场到广阔的市民游客活动空间。

在“汉风奇妙夜”举办期间,古镇里处处是舞台,游客无须门票即可在游览途中欣赏到文化实景演出。在廊桥上,昆曲艺术家以妙曼身姿吟唱;放生桥畔,凤凰于飞,扶摇直上;泰安桥上,石榴花开,花仙起舞;朱家角市河畔,朗诵《离骚》回荡在空中;阿婆茶楼,琴声与萧韵交织;中龙桥上,祥龙翻腾起舞……

同时,依托古镇的历史风貌,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理念,让文化活动与景区联动起来,让角里的商铺实实在在地得益,通过活动影响力的扩大,形成长尾效应。沈怡闻表示,“汉风奇妙夜”就明显为景区里面的汉服旅拍带动了一波热潮。

“朱家角对照创建国家5A级景区的标准,对文化也有着极高的要求。我们通过艺术家联盟活动,将谭盾的《水乐堂》、张军的《牡丹亭》等大师作品和古镇文化串联起来,深化古镇的文化品牌,扩大内容的影响力。”沈怡闻告诉记者,为了助力古镇新生,朱家角也将继续挖掘角里文化内涵、丰富古镇文旅资源供给,举办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助力角里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新的一年,朱家角还在计划推动业态提升,对大清邮局、江南第一茶楼等“网红”打卡地进行文化空间的更新与升级,为游客打造更好的体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策划:郭佳杰

编辑:郭佳杰 张红叶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