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春韵|推开一扇门,又迎一年春
2025-01-3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

泗泾东门,飞檐翘角,檐顶上双龙摆尾,一左一右默默注视着这个古老的小镇。人声鼎沸间,一家三口欢笑着穿过牌楼。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下,直至夜晚灯火辉煌,镇上的一扇扇门,时而掩上,像在诉说着悠悠往事;时而敞开,迎接归来的游子。新春佳节,人们于寒风中裹紧身上的大衣,手中抱着软糯香甜的八宝饭,在万千门槛之间穿梭前行。脚步匆匆,满含期待,直到找到那扇属于自己家的门。推开门,饭香扑鼻而来,那便是属于自家的年味,质朴、温馨,令人沉醉。

千门万户,年味如初

在泗泾古镇,年味从“门”上缓缓弥漫开来。门边灯笼高高挂起,随风轻轻摇曳,荡起红火的新春气息,宣告着新年的盛大开场;门上福字端端正正地贴着,一笔一画都凝聚着人们对新一年满满的祝福与殷切期盼。

门,不仅承载着古老醇厚的年味,还生动展现着当代生活的烟火气息。街边两侧,中式花窗木门静静伫立,繁复精美的雕刻低声诉说着古镇悠悠岁月里的点点滴滴。而一尺花园那玻璃材质的平移式感应门,在人们靠近的瞬间,便灵敏开启,清晰折射出现代生活的便捷与高效。安方塔那镶着石狮头的高大院门,历经岁月洗礼,轻掩着一段段尘封的历史故事。不远处,善物咖啡厅的木门上挂着牌匾,从店内吹出的暖风裹挟着咖啡的香气。这扇门里,是游客在古镇游走后的一处歇脚地。

善物咖啡。青年报见习记者 林千惠 摄

千变万化的门,温馨如初的年。

更浓郁的年味,并不只停留在门上,还在穿梭于门间的人群之中热烈蔓延。南村映雪门前,一位游客身着一袭华丽的马面裙,裙角随风轻摆,手中抱着憨态可掬的毛绒蛇玩具,脸上洋溢着喜气洋洋的笑容,正专注地寻找着最佳拍摄角度。安方塔门口,小朋友一手紧紧握着刚买来的糖人,一手拉着家长欢快地拍照留念。

古镇的居民也为这年味添上了充满生活气息的一笔。他们推着自行车,车后座上驮着大包小包的年货,沿着青石板路悠悠走来。青石板路在岁月的打磨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居民走过福连桥,桥身的石板被行人的脚步磨得光亮。他们拐进小巷,径直走向属于自家的门槛,轻轻推开门,将凛冽的寒风隔绝在外,带着新年的暖意与满心期待,走进那充满烟火气的小家。

在这些平凡的身影间,年味悄悄绽放,浓烈盛开。古镇的一扇扇门,也因这些鲜活的场景,多了一份触动人心的温度与情感。

岁月厚重,非遗承古

泗泾,在悠悠岁月中静静守候,任凭时光风吹雨打。春节成功申遗过后的第一个新年,漫步在古镇的街巷,走走停停,轻轻叩响一扇又一扇古老的门扉,仿佛能真切地触摸到门上镌刻的岁月痕迹。古镇中那些满含古韵的非遗元素,让今人在当下得以传承古老的意韵。

“木工是中国传统非遗的一种,瞧这鲁班锁、墨斗,这些有名的物件,都是木工制作……”在泗泾古镇,有一扇宽阔的大门,门上牌匾写着“月栖华明”。在这里,非遗成为小朋友指尖饶有趣味的活动。雍匠木作学堂在门前设置了展示摊位,引得不少行人驻足停留。就连路灯上那一串串随风轻晃的红香囊,都好似在好奇地凑过来看热闹。做发簪,也做玩具。大小朋友亲自动手,成品独一无二,有瑕疵,也有特点。一位员工介绍道:“希望能通过举办这类非遗活动,弘扬非遗传统。”

当文化开始“穿针引线”,古镇便生出了厚重的底蕴。趁着兴味正浓,叩响善物坊非遗体验馆的大门。踏入馆内,一副“鱼跃龙门,莲开富贵”的对联红红火火地映入眼帘。再往里走,长长的木桌上放有待修复的古书画。摹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书画修复师房锦杰正在作画,笔锋扫过纸间,像是扫去了门外的喧嚣,周围的一切都安静下来。

过了牌楼走进古镇,年味扑面而来。

房锦杰是善物坊的创始人,去年上半年,这名90后和朋友们在古镇扎根,开了工作室。在这儿,他一面承接古书画修复工作,一面开设书画装裱和修复课程。无论是小朋友,还是成年人,都可以来到善物坊进行研习。这些看似对专业度要求颇高的活儿,如今与普通人的距离近在咫尺。“很多东西公众平日里难以接触到,但是在古镇,它们能服务大众。”房锦杰说,“借这门课,让小朋友们更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走进上海市松江区闻阊文化推广中心,穿过遮挡用的门帘,墙面两侧挂有不同类型的古琴,古雅的气息扑面而来。缓缓落座,轻轻抚弦,闹市之间,偶得清逸。作为“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不仅可以被触摸,更能被聆听,传承千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刻离人如此之近。

古今交融,古韵新生

古镇的门扇,既承载着历史的古韵,却也映照出现代的创新。古韵是岁月的积淀,而今风则缘于镇上文化的焕新。

在善物坊,“年”被做出了新味道。“鱼跃龙门,莲开富贵”,门联表达美好的祝愿,细看对联,每一个字都由和年相关的画组成,组合起来,成了趣味盎然的过年写景。冰箱贴上,两大门神一左一右,一个拿着吉他和麦克风,一个抱着鼓,“御宅添福”。这些很好玩的文创,喜气洋洋,正迎佳节。

而善物坊后的咖啡厅“善物咖啡”,更是将古韵和今风混搭到底。中式的瓦砖房顶,牌匾上写“曲径通幽”,墙面贴有一张张书法遒劲的卡片,写“万事胜意”“奔赴山海”,极具古意,转身却见咖啡吧台,可点一杯拿铁,坐下来慢慢喝。实际上,这并不是泗泾古镇唯一一家咖啡厅。一尺花园、悦澜咖啡工坊,甚至星巴克,在古镇上,随处都可点一杯咖啡放松一下。

月出狸非遗系列产品。青年报见习记者 林千惠 摄

一些独家原创IP也在成为泗泾古镇的特色。走进靠近北门的月出狸艺术商店,古色古香的门店里陈设着许多颇有新意的文创产品,从笔记本、徽章到日历,应有尽有。“月出狸是一个原创IP,在整个上海,唯一一家月出狸也就只开在泗泾古镇,没有任何分店。”店员介绍说。月出狸是只长了长耳朵、卷尾巴的毛茸茸生物,设计者给它的“人设”是——“喜欢传统文化”“努力记录各种有趣的非遗技艺”。而它的灵感也来自于《山海经》的神兽朏朏。商店中所有的文创产品,都围绕着它展开。

这一可爱、有趣的IP颇受年轻人欢迎。在小红书,月出狸拥有4.6万粉丝,线下的门店中也有不少年轻人逗留,购买文创。而月出狸艺术商店的许多文创都精心结合了古镇元素,比如“泗泾非遗冰箱贴”系列,泗泾标志性的安方塔,非遗技艺如皮影戏、十锦细锣鼓等都有所出现,月出狸穿着新年服装给大家拜年,画风可爱的女孩自己试着玩十锦细锣鼓,大家耳熟能详的非遗焕发出了新模样。

古镇游走

百年上海,千年泗泾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泗泾古镇于时代的变换中不断发展,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新年。作为松江下塘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核心区域,泗泾古镇占地15.52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达6.41公顷。古镇内保存着53处历史建筑、一座古桥以及四条充满岁月痕迹的老街。

“郡东十八镇,泗泾第一镇”,这是泗泾古镇历来有的美名。回顾历史,北宋时期,此处首次形成村落,被称为“会波村”。而在南宋,这一小小村落改名为七间村。元代中叶,因外波泾、通波泾、洞泾、张泾四条泾水汇集于此地,命名为“泗泾”。至元代后期,这些街坊扩大成集镇,称为“泗泾里”,而至明正德年间,“泗泾里”又改称为“泗泾市”。明万历年间,随着“普渡”“福连”“武安”三座三孔石拱桥落成,泗泾塘南、塘北相连,日渐兴旺。而到清时,更是“户口繁盛,街巷纵横,桥梁相望”。

古镇的夜灯火辉煌,人头攒动。本版除署名外均为受访者供图

2005年,泗泾古镇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为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2013年初,经国家六部委评审认定,泗泾下塘村名列全国第一批646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之中。2014年,泗泾古镇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17年,在松江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泗泾古建筑的文保工作得到推进,以修缮泗泾三宅为开始,风貌区保护性开发建设正式启动,修缮以“修旧如旧、以求其真”为原则,对程宅、孙世林宅、管宅等多个建筑进行了更新。如今,经过严格的修缮保护,这些修复更新完成的老宅焕然一新,使得泗泾古镇在保留自身原有风貌的同时,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一步一景,美哉江南

漫步泗泾古镇,年味愈浓。街角撑起几根竹架,串上贴有福字的米黄色灯笼,红穗摇摆。竹架下摆上木凳,木凳放置虎虎生威的龙头。路灯下挂上小小红灯笼串,随风摇摆,夜晚灯火点亮,灯笼就越发惹人注目。

抬起头来,遥望古镇,立刻入眼的便是安方塔,它是泗泾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塔高35.18米,为七层八角楼阁式宝塔。其材质结合了钢筋混凝土和木质,通体黑色。塔角有铜铃,微风拂过,就会发出响声。塔内为木质楼梯,可一路登上顶端。一至五层都有观景平台,可欣赏泗泾古镇景色。同时,塔周附有长廊花园,花园内栽种松树,冬日景色庄严古朴。长廊贴近河边,休憩时可与杨柳相依。

镇上亦有其他著名景观,如马相伯故居,又称马家厅。马相伯是复旦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也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老师,他曾在泗泾居住。而他的故居是传统院落式建筑,五进四院一廊,极具江南风格。在故居里,处处可见马相伯的影子。步入其中,墙上图文介绍马相伯生平经历,而展柜则展出他使用过的旧书籍、旧文件等。种种展陈,拼出这位昔日校长的生活。

除了马相伯,上海《申报》史量才的故居也在此处。和马相伯不同,他的故居建筑风格既保留了江南风味,又融入了西式风格。两层马蹄形走马楼,第一进大厅处,就可看见史量才铜像,初步了解这位新闻家。而一旁的玻璃屏,则是各界人士对史量才的评价,可看到史量才在生前所作出的种种贡献。而进入二进右厢房,一张张照片生动地记录了史量才的生平。

“南村映雪”亦是泗泾古镇不可错过的景点之一。其由明末清初的管氏老宅修建而成,总面积约200平方米,是上海新华书店打造的新概念书店。“南村映雪”这一名字中的“南村”取自陶宗仪所编著的《南村辍耕录》,“映雪”则取自孙道明书斋“映雪斋”。书店内部保留了明清建筑风格,极具江南的独特韵味。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

策划:郭佳杰

编辑:郭佳杰 陆天逸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