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年味|千锤百“练”,压丝嵌“吉”
2025-02-0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文 施剑平/图、视频

每逢新年,总有不少人来找压金丝嵌宝工艺的传承人张超定制生肖平安扣等工艺制品,祈求来年平安顺遂。择一块温润玉石设计开槽,将金银拉成细丝嵌入槽内,再精准镶嵌宝石,制成精美的“金玉良缘”……经由压金丝嵌宝工艺,匠人需以高超的玉雕和金工技艺才能充分展现出玉石、金银和宝石的组合之美。热爱手工艺的塞尔维亚留学生赵丽有幸化身为小学徒,跟着非遗传承人敲敲打打,体验这几十年方能磨砺出的非遗技艺。

精巧工艺磨砺心性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翻译专业的研究生赵丽,是一名首饰制作的发烧友,空闲时就会沉浸在自己的DIY时光里,做做耳环、串串手链。用赵丽的话来说,这是属于她自己的“修行”,能让她解压和放松。

来到上海已有七年,赵丽一直对中国的非遗有着浓厚的兴趣,她不仅学过民族舞,还练过咏春拳。这次,赵丽跟着记者来到嘉定马陆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的压金丝嵌宝工艺展厅,看着琳琅满目的工艺精品时,热爱首饰制作的她兴奋地张大了眼睛和嘴巴,左看看右瞧瞧。可爱的赵丽用她惊讶的表情表达了对这项非遗技艺的钦佩,“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这些居然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它们太精美了!”

“老师,这是一项怎样的技艺?”赵丽不禁好奇地向张超发问。“压金丝嵌宝是一种以玉器为载体的传统金属细工装饰技法,起源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金银错嵌宝石工艺,盛行于清代乾隆年间。制作过程包括选料、雕刻、压丝花纹设计、拉丝、开槽、镶嵌以及打磨抛光等步骤。在青铜器、玉器、木雕等行业都有这项工艺使用,主要是纹饰图案的表现。”张超笑盈盈地为赵丽解答。

赵丽展示自己的作品。

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青年人才,19岁时,张超就正式拜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邵景兴为师,至今学艺已有近20年。这次体验学习,张超为赵丽选择了“初学者套餐”,以木饰品代替玉石,以银丝代替金丝,体验以同样的技法进行首饰压丝制作。为了给新年讨个好彩头,张超特意选了已完成开槽的“吉”字纹样的木饰品,她指导赵丽先通过拉丝工具对银丝进行“瘦身”,直至将银丝拉至直径0.65毫米的粗细,再将银丝对准细槽,拿起小锤子将其敲击入槽。起初,赵丽的尝试并不顺利,银丝非但没能成功嵌入,反而被敲扁了。“要尽量把银丝扶住,不要让它动,再嵌入槽内。嵌入时还要注意角度,银丝也要留意长度,遇到转弯时,要先剪断银丝,再继续镶嵌,不然,银丝过长就会出现一头刚嵌进去,另一头又翘了起来的情况。”张超一边细心讲解,一边帮助赵丽利用镊子和剪刀不断调整银丝的位置。慢慢地,赵丽越做越得心应手了。

“对,现在你敲得很平整、很均匀,非常好,就这样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敲打。”看着赵丽渐渐进入状态后,张超便在一旁为她鼓劲加油,就这样耐心地制作了二十多分钟后,赵丽的“吉”字终于大功告成,成品也有模有样。“这个吉字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字样,看似不难,但要用压金丝嵌宝工艺将银丝完美地嵌入,其实并不容易。”赵丽感叹,这项工艺也如其他非遗技艺一样,非常考验人的耐心和细心。

“我们今天要制作一条手链,最后,还要请你将做好的‘吉’字用串珠串联起来。”张超又拿出她从阿拉善淘来的彩色矿石交给赵丽,并帮助她一同完成了手链的制作。“每颗珠子上都有经过风沙洗礼的凹槽,这也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里,不怕磨难、勇往直前、砥砺前行的一种精神。我也想把这样的寓意经由手链送给你。”接过张超递来的手链成品,赵丽直言:“太美了!”她看着亲自完成的压金丝嵌宝工艺手链,满心满眼的欢喜,不停地向张超表示感谢,“太开心了,能了解一种新的非遗技艺让我学到了很多,它和我平时做的首饰很不一样,我特别喜欢。”

让非遗更为“年轻态”

像赵丽这样的学生,其实张超接触过不少。除了身为非遗传承人,张超其实也是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珠宝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因此,她一直在与这些朝气蓬勃的“Z世代”年轻人朝夕相处,了解他们的喜好,与孩子们交朋友,能帮助她创作出更为年轻态的作品。

不过,张超略显惋惜地表示,除了学校的日常教学和她在闲暇时参加的社区、学校体验活动之外,目前她很难找到正儿八经的学徒,“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因为工艺的难度比较大,且耗时耗力。”甚至,很多人看到85后的张超时还很惊讶:“你这么年轻,为什么会选择如此考验耐心,并且需要默默坚守的工作?”

在研究生时期,张超曾赴日本留学,学习产品设计,由于学业成绩优异,还得到了留校执教的机会。正当她准备留校工作时,师傅的一通电话让她毅然选择了回国。“师傅告诉我,你承载的不是自己,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技艺,你只是一个载体。他说,人的一生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你现在最有意义的事就是传承中国的传统技艺。如果你不回来继续跟我学,这门技艺就要断代了,消失了。”这番话瞬间打动了张超,她深觉自己肩负重任,愿用一生为压金丝嵌宝这门工艺进行传承和传播。

留学归国后,张超学以致用,将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巧妙融合,斩获多项大奖。其作品《世代莺歌》曾获2016年首届中国玉石器“百工匠”金奖;作品《压金丝嵌宝平安瓶》荣获2022年第十四届上海“玉龙奖”金奖。

张超介绍,不少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是通过长辈或师傅口口相传,这种传播方式范围有限、效率较低,也不具备普及性。为此,她尝试通过开设压金丝嵌宝体验课、设计非遗文创周边等方式,拓宽非遗的传播渠道,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近距离接触和体验非遗之美。

为了让非遗更为“年轻态”,她还带领学生团队利用AI技术,打造出萌态可掬的AI娃娃“小香”。只需开启手机蓝牙靠近“小香”,即可聆听压金丝嵌宝的历史故事与制作流程。张超表示,未来这款娃娃支持更多国家语言,方便外国友人了解非遗。

新的一年,张超将继续致力于工艺创新之路。她希望将海派文化更好地融入作品中,同时,让富含海派文化的压金丝嵌宝工艺从上海出发,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将是我在2025年的重点工作,希望让更多国际友人了解并喜爱这一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从而更乐意去学习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青年人才张超。

QA 青年报×赵丽

Q:来到上海七年了,今年的春节对你而言有何不同?

A:我亲手打造了一份送给自己的礼物,这对我而言是非常不同的。平时,我就发现身边的中国朋友都喜欢佩戴这种具有民族风的首饰。现在,我也戴上了这种漂亮手链,让我感觉自己更能融入中国了。

Q:春节你计划怎么过?

A:这个寒假我计划会去外国旅游,因此,春节时,我应该会在国外度过。但我会戴上这串手链过节,手链上的“吉”字代表吉祥如意,相信它会给我带来好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文 施剑平/图、视频

策划:田雨均、黄烨

编辑:郭佳杰 陆天逸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