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春韵|红色颜料不够用时,枫泾便等来了年
2025-02-03 上海

古镇一景。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实习生 张振宇 记者 郭佳杰

枫泾古镇的街道上满是烟火气。船夫唱着民歌,用桨轻轻敲击着水面,街边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穿过巷子来到河边,与歌声、水声交织在一起。年的味道,浓厚起来。古镇上的店铺“火力全开”:状元糕、丁蹄一茬接一茬,灶台忙个不停。到处张灯结彩,灯笼、春联随处可见。

而说到枫泾,总也离不开金山农民画。对于这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曹秀文来说,在她学习、创作农民画的所有时间中,年味是最好分辨的——每当画室里红色颜料不够用的时候,她便知道,快过年了。她和其他农民画画家一样,甚至是和所有枫泾人一样,脑海中开始跳动起一抹靓丽的红。画笔和颜料都是那么柔软,就像大家对新年的期许。

当非遗遇上非遗

和中国任何其他地方一样,春节期间,枫泾的红色浓烈起来:春联、灯笼,红在古镇的街巷厅堂;新衣、红包,红在人们的笑脸上。但枫泾又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样。新春的到来让古镇上最“文艺”的元素——金山农民画也开始“换新衣裳了”。在朵云书院中,一幅又一幅和春节相关的农民画挤满了书店的各个角落。

2024年12月4日,春节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这也让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金山农民画在这个春节里的非遗味道更加浓烈。

“从1月18日开始,我们书店就开始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农民画展。春节期间,农民画展也会照常进行,游客可以在非遗中国年欣赏农民画,欣赏来自金山的非遗技艺。”朵云书院的工作人员周唐雯对记者说道。

金山农民画画家陈卫雄的作品。

作为一项起源于古老江南地区的民间艺术,金山农民画以江南水乡风土人情为主要题材,融合刺绣、剪纸、蓝印花布、灶头壁画、雕塑、漆绘等民间艺术表现手法,运用大胆的艺术夸张和强烈的色彩反差,以拙胜巧。

20世纪70年代有一批著名画家来到枫泾农村体验生活,这批画家之中不乏韩和平、郑家声、汪观清等在当时享有一定声誉的知名人士。因此,在他们身边也聚集了不少绘画爱好者,其中就包括曹秀文。为了满足大家对艺术的向往,韩和平等人开始尝试在村里举办美术学习班,手把手地辅导农民作画。离开枫泾后,他还经常通过信函,对爱好者的画作进行分析、点评。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农民画,200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将金山农民画列入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年后,曹秀文被评为金山农民画艺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如果将2007年视为金山农民画作为非遗的出生之日,那么到今天,这个全体农民画家的“孩子”已经到了成人之际。首个“非遗版”春节对于刚“成年”的农民画来说,既是机遇同时又是挑战。

“春节申遗成功,这对农民画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传播机会,所以我们想借春节来让更多的人接触农民画,了解农民画。”曹秀文说。

用文化来传播文化

每年春节来临,曹秀文都会提前很久想一下自己画中需要出现什么元素,对于春节这个意义非凡的节日,她有时甚至需要提前一年去构思。蛇年新春来临前夕,曹秀文完成了《事事如意》这幅画作。

“这条蛇之所以是白色,是因为我是从《白蛇传》中找到的灵感。”曹秀文把画从墙上取下,一边用手轻轻抚摸,嘴里一边介绍,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般,眼神中满是欣慰,“蛇的尾巴上我专门画了一个铜钱,蛇紧紧地把这枚铜币盘起,这个小设计希望大家可以在蛇年腰缠万贯。”

蛇的形象设计完了,曹秀文开始在外部点缀上鲜花和蝴蝶,“我们中国人欢度春节其实就是为了迎接春天,这些鲜花和蝴蝶其实就是象征着春天。”这时画作大体上设计完了,但是曹秀文总觉得盘起的蛇中心看起来有些空荡荡的,影响整体的美观,“所以我在蛇的中间画上了一个柿子,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柿子寓意着事事如意,也希望大家蛇年可以心想事成。”

创作一幅农民画的过程并不容易,即便是对和农民画打交道四十余年的曹秀文来说,画上一幅让自己满意的画至少要一个礼拜的时间。

曹秀文的作品《事事如意》。

创作农民画的第一步,就是拿起铅笔和铅画纸,一笔一笔地在画纸上打草稿。“这里设计得太密了,不好看”“这个地方太空了,要加一些别的元素”……诸如此类对画“挑刺”的言语,贯穿曹秀文打草稿的始终。在她的画室中,记者见到了散落一旁的三张草稿纸,而这些草稿纸,都指向同一幅画作。除了铅笔的痕迹,草稿上也不乏用胶带黏贴的“补丁”——因为改动幅度太大,曹秀文需要在另一张纸上画完撕下,再贴回草稿上查看效果。然后才是上色,“上色的过程可枯燥了,很多初学者都受不了,但我就是乐在其中。”虽然说的是枯燥的部分,但只要一说到画画,曹秀文的脸上就总有止不住的笑容。

年近七旬的曹秀文的视力情况并不乐观,由于长时间画画,曹秀文的眼镜度数越来越深,再加上她身患白内障,有时她的画中会出现一些细小的白点,但她自己却难以发现。为了对作品负责,现在她所有的画都会交给女儿把关。医生也建议她,再过一段时间就要去做手术。

这个春节,曹秀文将自己每天的行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从大年初一到初六,她每天不是去给别人上课,教别人一起画蛇年生肖,就是在集市上摆摊头,向游客介绍金山农民画这项非遗。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象征之一,对我来说,我很希望借春节这个文化符号来宣传我们金山农民画。对我自己来说,表面上看我春节一天都没有休息,但是我现在哪怕是休息也在想画画,吃饭也想,睡觉也想,换句话说,只要是在做和农民画有关的事,对我来说就算是休息。”曹秀文说。

曹秀文

人物故事

和农民画一起走向春天

“农民画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让我从一个画材都买不起的农村妇女一步一步地走向世界艺术的舞台。”

——曹秀文

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民画画家,曹秀文从小就在农村长大、工作,年轻时的曹秀文是村卫生所的一名卫生员,那时的她家庭条件并不宽裕,由于酷爱画画,曹秀文的开支中总有一笔庞大的支出要用于购买画具。这一行为引起了曹秀文母亲的不满,母亲为此说过曹秀文很多次,但每次说完,曹秀文还是会继续买画具,最终母亲拗不过她,只能随她去了。

在热爱中成长

于岁月里蜕变

曹秀文的行为看起来有些“任性”,但她也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在购买画材时,她虽然看似有点“大手大脚”,但用起来却是十分“抠搜”,“那个时候我没用完的颜料都舍不得扔掉,会把它挤到一个罐子里面,下次再继续用。”曹秀文解释道。

就这样,曹秀文的生活不断地在采草药、给人看病、画画几件事之中循环往复。上世纪70年代初的某一天,曹秀文突然得知自己的画作获奖了,她拿到了50元的奖金。“当时50元的奖金可以说是一笔巨款了。我妈妈知道这件事之后,也是开心得不得了,从此之后妈妈就开始鼓励我画画了。”曹秀文说道。

获奖之后,曹秀文的生活依旧,但耳边却没有了母亲的唠叨。日子在提笔作画和落笔赏画之间流逝,1978年曹秀文的作品《采药姑娘》获奖,曹秀文应邀前往北京领奖。临走前,曹秀文的母亲找亲戚朋友借了10元钱,让她在路上照顾好自己。

“到北京之后,有一次我路过烤鸭店,隔着玻璃就闻到烤鸭的香气,我很想吃,但是口袋里的钱不够怎么办呢?我只好闻一闻,然后继续吃大饼,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就定下一个小目标,我之后一定要来北京吃烤鸭。”回想起这段囊中羞涩的岁月,曹秀文还是有些尴尬地笑了笑。1991年,曹秀文就完成了13年前定下的小目标,可能她自己都没想到,这个心愿竟实现得如此之快。现在再回想起来,她对烤鸭已经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现在我已经吃了太多次烤鸭了,都开始不想吃了。”

1991年,曹秀文作为上海市代表参加了全国文代会,得知这个消息,曹秀文的丈夫也想前往北京看看,就这样夫妻二人拿出4000元积蓄,一起前往北京。和上次只能隔着窗户闻烤鸭的味道不同,这次夫妻二人真真切切地坐了下来,对着烤鸭大快朵颐。返程的路上,他们甚至还奢侈了一回,选择乘坐飞机。和所有第一次乘坐飞机的旅客一样,他们也争先恐后地透过窗外望向外面。

农民画和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开始有了和国际交流的机会。2008年,曹秀文获得了前往英国牛津举办个人画展的机会。这一次的行程,曹秀文前后花了差不多2万多元。

“从10元到4000元,再从4000元到2万元,这不单单是经济支出上的变化,这其实是祖国发展几十年背后我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变化。是农民画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让我从一个画材都买不起的农村妇女一步一步地走向世界艺术的舞台。”曹秀文说。

画笔绘就多彩生活

艺术连接世界新春

现在来找曹秀文买画的人中,还会出现一些外籍人士。曹秀文告诉记者,她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位顾客请她用农民画来画一张全家福,画的背景是他们一家人在苏州游玩的情景。收到画后,这位日本客户在朋友圈第一时间分享了这幅画。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最近几年还有许多国际知名企业出资购买了曹秀文画作的版权。卖的画越来越多,现在的曹秀文已经没有之前对待画材“抠搜”的习惯,她也不再需要为购买画材发愁。

40多年的时间在她的画笔下慢慢流淌,就和一幅幅农民画一样,时而色彩浓郁,时而需要修修补补。现在的曹秀文每天早上都会骑着电动车来到金山农民画村,有时电动车车筐中会装上蔬菜,这样她就可以一天都待在画室作画。当然,车筐中最重要的常客,还是一批又一批的画材和一幅幅画。

每当春节临近,曹秀文和其他农民画画家的车筐中就开始多了几分红色:有的是提前给孩子准备的红包封皮,有的是提前购买的春联,还有的是添置的新衣裳……但对于农民画画家来说,最重要的一抹红色,便是调色盘中的红色颜料。当画室中的红色颜料越买越多,消耗也越来越快时,这便意味着新年到了。

现在曹秀文的生活简单了许多,作为一个退休妇女,她每天花的最多时间还是画画。每天创作结束,曹秀文都会走向电动车,拿起头盔扣到头上,随后熟练地戴上手套,跨上车座,拧动油门回家,有时路上脑海中还会浮现几幅画作。最近一段时间曹秀文的生活也是如此,只不过由于春节的到来,在一阵阵的风声中,她的耳边还会时不时传来路边小店“恭喜你发财”的歌声。就这样,曹秀文开始骑着车向家中、向新一年驶去……

青年报·青春上海实习生 张振宇 记者 郭佳杰

策划:郭佳杰

编辑:郭佳杰 陆天逸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