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古方不再费劲找老中医开方子了,上海这家企业研发六年正将百年经典名方变成现代新药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图
近日,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签发的苓桂术甘汤颗粒《药品注册证书》。春节前夕,一贯煎颗粒获批上市。在得知一贯煎颗粒获批上市后,公司技术负责人薛东升还没来得及庆祝就转身投入到其他中药研发工作中。不到一个月,公司第二个3.1类中药新药苓桂术甘汤颗粒问世,也成为上海市另一个获得药品“准生证”的3.1类中药。这两项成果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公司的新产品管线,还促进了古代经典名方新药转化及其在现代临床中的广泛应用。
※ 古方换新颜助力临床应用 ※
苓桂术甘汤处方来源于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由茯苓、桂枝等药味组成,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功能。用于中阳不足之痰饮。症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为温阳化饮代表方。《金匮要略》记载:“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并已列入《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现代临床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心力衰竭、 心率失常、冠心病、 慢性胃炎、脾胃虚弱、头晕眩晕、哮喘、水肿等痰饮内停、阳气不足之疾病,疗效显著。
而在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签发的苓桂术甘汤颗粒《药品注册证书》前不久,公司研发的一贯煎颗粒于1月15日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成为上海市第一个获批的中药3.1类(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新药,实现了上海地区中药3.1类新药从无到有的跨越。
一贯煎出自清代名医钱敏捷所著《医方絜度》,记载“一贯煎(柳洲)主肝血衰少,脘痛,胁疼”。处方由地黄、当归、枸杞子等组成,具有滋阴疏肝功效,用于肝阴不足,血燥气郁证。一贯煎通过多种中药材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调理肝胃功能、滋阴润燥,对于阴虚火旺和肝胃不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具有显著疗效,包括胸胁疼痛、胃脘胀满、嗳气吞酸、口干咽燥等。临床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属阴虚肝郁患者。
“苓桂术甘汤颗粒和一贯煎颗粒作为源于古方的现代制剂,质量稳定,疗效确切,携带、服用方便,获批后均将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惠及更多患者。”企业技术负责人薛东升说,“从开始立项到最终获批上市,团队研发新药一共花费了6年有余。”
2018年,为了促进古代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开发和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公布了第一批100首方剂《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但上海凯宝研发古代经典名方的计划更早。“公司自2017年8月便正式立项。”薛东升介绍。
这得益于公司的战略定位和对国家政策的准确把握。2000年公司自成立以来便一直致力于中药现代化,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配制成新药。早在2003年,这家现代化中药制药企业便开始生产痰热清注射液,2013年开始生产痰热清胶囊,并在疫情期间作为应急物资征用单位为方舱医院提供抗疫药品。结合企业对中药研发的管线技术,依托于国家对中药研发的政策支持,以及对肝炎、胃炎、呼吸系统等慢性病种临床高发率的市场调研,公司将战略目光聚焦到了古代经典名方上。
202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了《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7首方剂)》,明确了包括苓桂术甘汤、一贯煎在内的7首方剂药材古今折算剂量、用法用量及功能主治等现代对应关键信息,为古代经典名方复方制剂成药性研究提供了依据。2021年,国家药审中心发布了《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对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的药材研究、饮片研究、基准样品研究、制剂生产研究、制剂质量和质量标准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加快推动了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研发。
※ 名方变新药突破研发挑战 ※
相比于中药创新药研发,古代经典名方存在文献记载、前人临床经验的基础,基于这一想法,薛东升最初认为研发难度并不大。“中药3.1类完全是按照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要求进行研发,无需加减药味,而且能够减免临床试验,这为研发团队节省了3至5年时间。”薛东升认为。
但在投入实际研发工作后,由于古代经典名方历史久远,药材基原、产地变迁、炮制工艺、剂量换算等关键信息模糊,他感受到研制古代经典名方的面临的挑战。“不同于新药常规研发流程,研发古代经典名方药要进行药材研究、炮制工艺研究、标准汤剂和基准样品研究。如何还原经典名方的质量和药效,武火、文火煮多长时间,中药成分含量多少,如何模拟原始汤剂,如何做到现代制剂和标准汤剂一致,这些都是研究中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薛东升说,“名方研发可能比新药研发要做的药学研究工作更多。若前期工作没有做扎实,甚至可能要推翻重来。”
为确保万无一失,凯宝药业从药材源头做起,每一味药材都至少选用3个不同产地,同一产地至少选用5个批次,保证新药质量和疗效能对标方剂的“一碗汤”。从实验室小试标准到中试标准,数十位研究人员前后耗时4个多月,再从中试,到最后可以在流水线上生产的标准,他们又反复摸索了2年左右。
6年研发周期,公司研发团队一步一步进行文献考证、药材研究、饮片炮制、标准汤剂、现代制剂和质量标准研究,稳扎稳打。而平均需要一年的审批流程,一贯煎颗粒只花了9个月。薛东升认为这离不开整个研发技术团队与专家们对工艺参数、质量指标、药理毒理报告等关键内容的充分沟通。“我们最终提交了数千页的研究资料。”
在薛东升看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医药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国家对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大力支持,也让传统名方焕发新的生机,尤其是在上海,集聚了中医药研发、技术、产业、市场和成果转化的丰富资源,更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和高质发展提供了澎湃动能。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