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困境群体重写生命叙事,这支大学生团队打造“劳美融合”新模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当一片破碎的瓷片被镶嵌成璀璨的马赛克杯垫和花瓶,当一朵凋谢的鲜花以干花形态在市集重生,这些看似微小的创造背后,是一场关于劳动、艺术与生命的体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青年公益团队“童画故事”从2022年起组建以来一直致力于困境群体的帮扶,助力他们重写生命叙事。新学期伊始,团队成员已经开始着手新一年的安排,期待继续打造“劳美融合”的助人新模式。
刚刚过去的寒假里,这支大学生团队携手上海残联智协,以美育和劳育为纽带,通过手工艺创作与自然疗愈的深度融合,走进上海的康复医院、阳光之家、特教学校、贫困家庭,为残障人士与困境群体开辟出一条从“受助者”到“价值创造者”的生命之路。
在奉贤区南桥镇阳光之家,25岁的智力残疾青年小林正专注地将彩色马赛克碎片拼贴成杯垫。由于手指震颤,她的动作缓慢却力求精准。“每一片碎瓷都像被贴上标签的我,但组合起来就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小林说。制作中,参与者将零散材料转化为完整图案,隐喻其突破生理限制、重构自我认同的过程。
“我们不是在教手艺,而是在解构‘残缺’的定义。”在项目发起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张嘉睿看来,当社会赞美一只由颤抖双手完成的马赛克花瓶时,偏见便失去了立足之地。
团队成员手把手地指导参与者如何在精心装饰的花瓶里种植每一粒种子,并持续不断地记录其生长情况,对每一株幼苗进行精心养护并对困境群体进行细致的行为观察。从种子最初被埋入土壤的那一刻起,直至它们破土而出,逐渐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绚烂的小雏菊,这一过程见证了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就在上周,团队再次走进南桥镇,为当地社区的贫困家庭带去了一场劳动教育特色体验活动。活动结束后,他们回访南桥镇阳光之家的种子生长情况。负责人欣喜地告诉同学们,这些学员每天都会浇花,看到小雏菊一点点长出来,他们感到非常喜悦。
“我想,这次劳动教育的‘劳美融合’更升华为了一次生命教育。对于参与其中的他们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种植体验,更是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他们在这份独特的陪伴与见证中,深切感受到了生命与大自然的奥秘。志愿者们带去的‘种植-观察-加工-市集’全链条生命教育体系,期待让自然成为最生动的课堂。”
张嘉睿说,从播种到干花制作,也期待参与者亲眼见证植物“盛放-凋零-重生”的完整历程,领悟困境的暂时性。最终,后期制成的干花作品将通过线上线下平台销售,收益的部分直接反哺创作者,形成可持续循环。
大家希望,即使是AI时代,对这些群体而言,劳动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或是冰冷的数字与效率的比拼,它依然可以被更多赋予创造美、传递情感与智慧的使命。正是这些充满人性温度与情感深度的劳动成果,构成了文化与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一群“隐形人”从边缘走向市集中央,向市民推荐自己的作品时,仿佛一切都在告诉众人:真正的助残扶困,不在于给予生存资料,而在于点燃每个灵魂深处未被看见的光。
记者获悉,助残扶困是这支大学生团队的核心理念,通过教授困境群体自己通过手工创造来改变自我,目前已经小有成绩。从之前的非遗技艺的体验到今年的马赛克镶嵌和花卉种植的“劳美融合”生命教育的体验,团队都会将最终的作品带进各种展览和市集,这些群体也不再是通过“物质帮扶”的方式,而是靠自己的双手为这个社会带来价值。
“新学期里,我们一方面会继续联系之前合作过的机构、医院等组织,另一方面我们会继续配合残联走进各区的阳光之家,积极参与残联组织的各类助残志愿活动。期待在‘一花一世界’的叙事里,共同成就社会文明的温度。”张嘉睿充满期许。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