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履职故事|全国政协委员张伟滨:用专业优势为民发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让我讲经济、谈人工智能,我肯定是门外汉。所以我坚持提自己熟悉领域的提案,发挥专业知识为民发声。”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瑞金医院骨科主任、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副所长张伟滨在谈及履职心得时说道。
身为医疗界别的委员,就老百姓的就医痛点建言献策
张伟滨是医疗界别的委员。去年,他撰写的《构筑“规模化、规范化”医疗护理员行业的健康生态圈》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已经被国家卫健委采纳。
张伟滨透露说,提案撰写后不久,自己就受到国家卫健委调研员邀请,进群和全国各地的专家、医疗工作者等一起探讨这个话题,考虑到各地执行情况和需求不太一样。大家还群策群力查询了各地的政策法规。
“国家卫健委也希望做个全国范围内的调研。”张伟滨透露说,基于自己就是医疗从业者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他很快就列出了一个包含三甲、二甲护理部主任在内的名单,供相关人员调研所用。
之所以想到提这个提案,和张伟滨的工作分不开。“我所工作的科室——骨科对护工要求更高,经常有病人提出需要一对一的护工。但实际上,因为人手有限,科室的三个护工要负责四五十位病人。”
在张伟滨看来,护工不是一份是人就能上手的工作,如果护工缺乏专业知识,就有可能延误治疗。一名专业的护工能根据病情变化提供专业的护理。
在查找资料时,张伟滨看到了一组观研天下数据中心的推测:我国将分别在2035年、2055年附近出现两次护工需求高峰,峰值可达2100万~2300万人次。然而,当前我国的护工队伍却面临护工数量缺口大、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特殊时期如春节则进一步加剧了护工短缺的供需矛盾,亟需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张伟滨认为,护工行业的痛点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当前我国的护工行业还未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服务标准、监督体系,导致‘黑护工’、患者意外风险事件等频发,造成极大的社会不良影响。同时,护工的入职门槛相对较低,一个护工站稳脚跟后介绍许多同乡人加入,拉帮结派现象较重。劳务公司等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导致护工的专业素养不一,服务品质的一致性和专业性难以保证。”
给出专业建议,履职过程就像参加一场考试
“未来,护工是不是可以改名为医疗护理员?”张伟滨认为,目前市场上对“护工”缺乏统一的称呼与清晰的职责界定。相关称呼有“护工”“医疗护理员”“养老护理员”“助理护士”“家庭陪护”“保姆”等。建议国家卫健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对有关概念和职责进行明确界定,并制定统一的准入标准(如年龄、身体状况、文化程度、考核要求等),使护工行业更加规范化。
他还建议,国家卫健委、民政部等联合相关媒体部门,制定多元化的医疗护理员行业宣传方案。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等就医疗护理员工作时长、照护人数限制、应有薪资待遇等进行明确规定,保障医疗护理员的正当职业权利及相应的人身安全,并推动制定全国统一的医疗护理员行业认证标准,通过认证提高医疗护理员的职业地位与认同感。另外,还可开展“医疗护理员职业发展计划”,利用职业技能培训和设立高、中、初职业等级机制等,鼓励医疗护理员通过持续学习与专业提升来获取更优质的职业发展机会,提高职业认同感。
“不妨在各地职业技术学校设立医疗护理员专业课程,实施‘医疗护理员全员素质提升计划’。”张伟滨还建议相关部门构建数字监管平台,对医疗护理员行业进行全面监管。
他还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试点“医疗护理员创业”模式,鼓励年轻人和失业者投身医疗护理员行业,推动服务模式与技术的进步,打造更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医疗护理员队伍;建立国家统一的医疗护理员登记和管理网站,发展医疗机构共享医疗护理员体系,采取统一的资源调配,确保满足特殊时期医疗护理员需求。
在张伟滨看来,委员履职的过程就和参加一场考试一样,他对自己的要求是考出高分。“提案是否被采纳是评判关键,但也要注重参与过程。”
张伟滨透露说,自己曾就现有体制下的分级诊疗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后来,国家卫健委给他发了编印成册的材料,里面是每年全国政协委员提的关于分级诊疗的提案。“尽管提案内容已经非常多了,甚至可以成书了。但相关问题仍未解决。未来,我还将持续探索相关话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