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小确幸是青团给的!今年“咬春”你最爱哪一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施剑平/图、视频
虽然距离清明节气尚早,今年南京路已提前上演“青团大战”。这场跨越百年的“春日限定狂欢”今年格外热闹。记者实地探访发现,杏花楼、沈大成、新雅三大老字号不约而同将上新时间表提前,在年轻消费诉求的刺激之下,2025年的青团江湖正上演传统与创新的碰撞。
2016年杏花楼在上海首创了“蛋黄肉松青团”,重量按照80克的轻量化克重和年轻人喜欢的口感,该风味青团“出道即成巅峰”。记者实地走访发现,今年杏花楼各式青团已经成为热门商品。在杏花楼位于福州路的总店,通过“明厨亮灶”,消费者可以对网红“蛋黄肉松青团”的制作过程一目了然,做到现售现制。软糯的口感,藏着独家秘方,就连肉松也要融合多款不同质地的肉松品种,可谓招招都是细节。
记者了解到,青团的制作工艺也在杏花楼制作团队内部实现了“老带新”的文化传承,80后师傅已经带起了00后徒弟。杏花楼总店厨房徐师傅感慨道:“对80后师傅来说,当年也是师傅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从最初的基本功开始学习,核心在于麦青汁、糯米的配比,我们青团的皮子更加软糯,其比例配方都是师傅一代代通过经验手把手传下来的。过程中,不光是学习制作工艺,更要传承文化内涵,深挖创新精神。”
在徐师傅介绍之下,时令青团的科普小知识也为记者补了课:“江南这一代的青团,比较喜欢用麦青汁。可能一些农村地区还在使用艾草汁。艾草有比较浓郁的草药味,它有很突出的艾草香味。但是浓郁的艾草味有人爱,也自然有人不爱。我们以前叫艾草团为草团子。艾草过夜之后,颜色会发黑,成色不好看。在江南地区,为了出品色泽好看,也让口感更为软糯,上海各个店家更多使用的是麦青汁。”
而在麦青汁的选择上,也相当有讲究。徐师傅说道,麦青汁一定是用春季当季的“头茬”麦苗来打汁,青团香味最浓郁,成色最好。因此青团是“咬春”尝鲜的春季“季节限定”,过时不候。俗话常说: “十五的汤团,十六的青团。也就是说,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上海陆续进入青团季。”也正是这个原因,很多消费者发觉青团上市的月份越来越早,甚至阳历2月已经能吃到今年限定款,各个品类的青团一般到清明节后一周便正式销售结束。
在南京路步行街上,位于中段的沈大成更是人流如织,很难想象,即便在工作日午后,这里四五条队伍形成的排队人流,几乎把整个街面占满。记者发现,这里头年轻人络绎不绝,有很多是“自来水”。00后消费者小张在上海工作,当天她和男性朋友相约而来。她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我是吉林人,平时比较喜欢吃咸口的青团。每次路过南京路,都会忍不住排队买几只吃吃。咸和甜都会买。我最喜欢的口味是双酿团和蛋黄肉松青团。”关于排队这件事,她似乎并没有当作美食面前的阻碍。她说,相对于很多网红美食,这个排队人流还是可以接受的。
05后广西游客小韦,是逛南京路时偶然路过。当看到沈大成门前密集的人流后,断定这一定是上海的“神仙美食”,他当即决定和朋友一起凑凑热闹。他告诉记者:“此前从没有吃过青团,决定今天试试看。我最想尝的还是豆沙青团。我比较喜欢吃甜的。”他一直以为青团只有甜口的,当记者介绍道,上海比较受欢迎的还有咸口的青团时,他也决定试一试“蛋黄肉松青团”。
沈大成排队的人流中,记者还遇到两位貌美的韩国小姐姐,她们也是禁不住诱惑,加入到排队大军,尝试一下中国的传统青团。沈大成的时令大青团,重量在100到90克之间,豆沙青团、蛋黄肉松青团、马兰头鲜肉青团、双酿团成为热销单品。
在靠近西藏路一段的新雅粤菜馆,大师手作青团已经开始发售。销售窗口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2月中旬开始,大师手作青团已陆续上新。马兰头、新雅细沙、陈皮豆沙、芝士芋泥、腌笃鲜、咸蛋黄肉松、荠菜虾肉、纯蟹粉青团,这家的招牌品种更加多元,甜咸适口。
一些拿不定主意的消费者会按图索骥,锁定腌笃鲜、新雅细沙、咸蛋黄肉松这几款荣获“上海优质青团”的招牌款。这里排队的年轻人也不少,在附近写字楼上班的陈小姐告诉记者,自己买了四只咸甜搭配,重要的是每个品种都想尝一尝鲜,不妨多试几个口味。今年的青团大战才刚刚开始,当南京路的霓虹点亮老字号门头,这场提前月余的咬春仪式感,正在让中国传统味道回归年轻人的舌尖,回归年轻人的心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