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美学如何站上世界前端?舞剧《白蛇》给出当代启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3月2日,上海大剧院内座无虚席,由大剧院创制中心出品的“东方舞台美学”系列之一——“爱我中华”舞剧《白蛇》蜕变重生,全新亮相的乙巳蛇年2.0版正式收官,引发观众的热烈反响。舞剧《白蛇》由国际芭蕾舞艺术家谭元元担任艺术总监。舞台上,古代传说与现代困境的投射,芭蕾与古典舞的碰撞、西洋乐器与民乐的对话,让舞剧《白蛇》呈现出了融通古今与中外的摩登气质,堪称东方美学的最新态度,也体现了“中国原创”极高的制作水准。
它对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进行全新解构和阐释,舞台表现、音乐呈现、舞美设计,打破传统的中国叙事,正如尾声处字幕提示板留给观众的思考:“我们终将成为自己。”这是导演周可贯穿该剧创作最想呈现出的当代解读。剧中扮演“法海”和“心理医生”的青年舞蹈家宋雨,也向记者表达了相同的感受,借由该剧他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舞台上,大幕拉开,多媒体投影下,倒置的雷峰塔线条一一拆解,重组为冰冷的超市货架,身着素色长裙茫然购物的“妻子”与同样机械游走面无表情的“现代主妇们”,在明暗灯光交错中,闪现着每个困于社会身份的当代人内心。随着催眠钟摆声响起,舞台切换至西湖烟雨,青白二蛇,行走人间……
与2022、2023年舞剧《白蛇》1.0版本相比,乙巳蛇年2.0修改提高版着力于下半场的“优化”。导演周可针对首轮演出中观众对于下半场叙事主体视角转变及故事走向的疑惑,进行了精心的调整,保持女性视角的连贯性,并进一步强化了白素贞与小青作为妻子内心的两个自我、“一体两面”的对立与融合,使故事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记者注意到,另一大变化在于舞蹈,青年编舞家王培先加盟此轮创排,以其独特的细腻风格加持舞蹈语言的叙事转码,引领编舞团队重塑肢体语言,现代舞元素的注入,使得东西方舞种跨界碰撞,超越了简单的形式叠加,而是在碰撞中构建了“传统与现代”“束缚与自由”的隐喻体系,群舞阵型成为主角心理的具象外化,芭蕾与古典舞的水乳交融更臻化境。
在故事和舞段进行精心调整的同时,音乐、舞美、服装也同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上海歌剧院院长、著名指挥家、钢琴家许忠继续担纲整部舞剧的音乐创作。他以“节气”为灵感,为音乐注入大自然的节律。在人物表现上,许忠以风格化的音乐烘托人物性格:例如心理医生出场时,背景音乐隐含“滴答滴答”之声,呼应其“催眠”情节;切换到法海身份,音乐则融以佛法音乐元素,增强观众对其身份的记忆点。传统民乐与西洋乐器、电子音效对话,观众听觉亦随着故事起承转合变奏交响。
国家大剧院舞美总监高广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及残奥会闭幕式灯光设计萧丽河、多媒体艺术家丰江舟组成舞美“梦之队”,超越对《白蛇传》传统场景的设置,以“大钟”“方圆”等极具象征意味的视觉符号呈现空间变换和角色内心。以金山寺斗法为例,多媒体和灯光在舞台地面上投出方和圆,两种符号此消彼长,方即是法海所代表的秩序、束缚,圆即是小青,也是白素贞内心的投射,意味着自由。
服装造型设计大可致力于给舞台服装以高定秀场的高级质感,以“妻子/白素贞”的四套服装为例,她以蛇鳞纹理为灵感,结合现代剪裁与古典刺绣,外化了“妻子”与“白素贞”一人两角的性格差异;又手染60多种深浅交织的绿色,赋予小青梦幻的灵动感。
磨合舞剧《白蛇》的过程迂回曲折,正如主创们的感慨,“就像是蛇的形态,曲折但往前走,从1.0版本到现在,就像是修行,我们一次次地蜕变,在痛苦中换了一层又一层皮。”
近日,上海大剧院展开了一系列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艺教活动:与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们展开本剧主演孙佳勇芭蕾大师工作坊,带领同学们学习古典芭蕾的核心技巧,探索如何在舞蹈中表达个人情感和现代主题;执行编舞盛仪婕与芭蕾指导李嘉博则为舞蹈爱好者们展开两场别开生面的现代舞、芭蕾舞蹈体验工作坊,帮助参与者们迈出从“热爱”到“参与”的重要一步;每晚演出开场前,在观众等候区,主演“蛇妆”体验环节,也让大家沉浸式体验了舞台妆的神奇与魅力。
3月1日下午,舞剧《白蛇》导演周可、主演敖定雯作客上海浦东图书馆“影海书香”2025首场活动,探讨这部先锋舞剧如何以舞为刃,剖开当代社会的精神困局。作为上海大剧院“东方舞台美学”系列三部曲之一,舞剧《白蛇》承载了上海大剧院在“创作者”主体身份的探索,以心理剧的思路重构传统故事,以虚实相生的场景构筑当代生活与古老传说的呼应,以中西舞蹈语汇交融东方舞剧的另一种可能。站在世界前沿,回看当代的中国表达,也让这个中国传统故事走向当代青年,为人生“留白”了更多当下的思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