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汪胜洋建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性、制度性进校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由百家讲坛主讲人鲍鹏山教授在2013年9月创建于上海浦东图书馆的浦江学堂如今在全国有100多个班级。每次开班,名额都被秒杀。可见,传统经典读物诵读对家长孩子来说很吃香。
巨大的需求随之而来的是市面上参差不齐的伪国学班的崛起。
今年的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委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汪胜洋带来了一个话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校园?”
◆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播 ◆
在汪胜洋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进行规范系统的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播,而是将价值观融合在一起的深度学习。这些经典著作字里行间就是教你如何做人。”
汪胜洋认为,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切实的现实需要。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化的要求。传承和弘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延续我们的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声,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但现在有些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到位,以讹传讹的也很多。
他举例介绍说,人们常说“三思而行”。《论语》中记载“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意思是说,没有必要“三思”,只要能“再思”也就行了。孔子还说过一句话叫“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意思是先做好事情后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是高尚的品德。还有我们常说,“言必信,行必果。”实际孔子说的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意思是,说出的话就一定守信,做了事就一定有结果,这就是耿直固执的小人啊。
“当下规范、系统、全面学习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太少了,相关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还不健全。”汪胜洋认为,正因为社会上有这样的需求,各种乱象就出来了,比如一些伪国学班进行占卜、算命、风水、测字行骗,推销书画作品敛财,或传授、鼓吹传统陋习等糟粕内容。
他向记者介绍了浦江学堂,其招生对象主要是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时间包括每周末半天和寒暑假的集中学习,学习内容涵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全部的学习时间是3+2年,如果这些经典学下来,毫不夸张地说,孩子的文言文水平不亚于初中语文老师。”
“据我所知,浦江学堂对授课老师有严格要求,至少是正规大学毕业的中国古典文学、中文系的博士,有的甚至是邀请教授来授课。而非外面的一些所谓国学班,对经典的解读是信口胡说。”汪胜洋建议,应该让公益性的国学班进学校,而非让一些“山寨军”误人子弟。
◆ 建议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性、制度性进校园 ◆
他建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规范、系统、全面教育上升为国家意志,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民教育体系。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区分精华与糟粕、优秀与落后。
他还建议,要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占比。“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古诗词和古文的占比,可以从原来的30%,逐步增加到50%。增加大学阶段的语文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教学内容,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课的比例,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数量和学分。还可以推广课外辅导。”
汪胜洋还建议,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性、制度性进校园,组织各类优质文化机构与学校共建实践教育基地,丰富传播教育内容和形式。
“我认为,教育部门要下决心,把《论语》等经典著作系统地带进课堂。”考虑到师资有限,汪胜洋建议,所有师范类大学的语文老师都要上经典课程,便于日后在校园教孩子们。
“以浦江学堂为例,一个班有40个孩子,其实这个人数已经太多了。建议最好是形成小班制,这样老师能关注到每个孩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必须是面对面的,不是简单看视频能学会的。”汪胜洋强调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