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社区育儿”可以有,全国政协委员朱同玉为生育友好出金点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在以色列考察调研的时候,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亲眼看到,三个月大的孩子被送到社区的公共托育机构,新妈妈中午赶回家喂奶,然后继续回去上班。
近期,关于育儿的话题很热,关于生育友好的话题更是被频频提及。今年,朱同玉就将这份有热度的建议带到了全国两会上,并为生育友好提一些金点子。
◆ 推广3个月到2岁的社区保育机构 ◆
对于新生儿出生率降低,朱同玉是有深刻体会的。2012、2013年,他在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做院长的时候,一年新生的孩子约有6000个,最近一打听,这个数字降到了八九百个。
这让他不得不提一提生育这件事。朱同玉认为,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生育率的提升是国家的整体目标,国家明确提出要“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营造全社会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并明确了四大任务和十三项具体举措。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统筹推进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改进与完善,特别关注重点区域和人群,确保政策因地制宜、精准高效。”朱同玉说。
在参加全国两会前,他专门和周边人聊了聊,当了解到复旦社会学有学者在研究生育问题,他兴奋地将研究报告拿来做参考。
在调研的过程中,他也了解了身边的人不敢或者不愿生二孩的真实原因。
“现行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需要改进的一些问题。”朱同玉举例说,比如当前婴幼儿照护仍以家庭为主,普惠型托育服务供给不足,价格高于居民消费能力,家长“送不起”“不敢送”。特别是对于半岁至2岁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这使得职场女性面临的育儿压力难以得到有效缓解。
“我们的幼儿园数量是足够的,奇缺的是几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照护,普通的工薪家庭请得起一两个月的月嫂,但时间一长,就无法负担了。”朱同玉介绍了自己在以色列调研时了解到的现成的经验。他认为中国各地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开设这种可以托育3个月到2岁的社区保育机构。
他还指出,当前生育支持措施显得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一次性现金津贴上,缺乏多元化的支持手段,难以全面满足家庭的实际需求。税收减免政策未能覆盖无须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群体,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等。现金补贴的标准偏低,覆盖范围有限,且大多聚焦于二孩及三孩家庭,对于一孩家庭的关注显得尤为不足。“即便有的城市有补贴,也属于一次性补贴,对于有孩家庭来说属于杯水车薪。”
在他看来,一些女性不敢生娃,主要是害怕职业生涯发生断层,现在的职场日新月异,如果离开职场2年以上,再回去会面临一些困难。可以说,就业支持不足,导致女性生育损失难以保障。这是因为企业独自承担延长生育假及新增育儿假的成本,因缺乏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导致用工成本攀升,进而加剧了女性在职场上的就业歧视现象。男性的陪产假和育儿假不仅时间短,而且在执行上也存在诸多困难,这无疑加大了性别平等就业环境建设的难度,任务依然艰巨。生育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窄、待遇水平低,难以有效保障女性生育经济和职业发展。
在调研中,还有一些年轻人告诉他,自己只要在网上刷到一条说生育不好的信息,算法就会不断地推送相关信息,铺天盖地地“洗脑”,无形中形成了信息茧房。
◆ 建议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
带着调研成果,也怀着满满的诚意,他将一些想法和今年参会的委员们进行了探讨。
他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建立国家生育支持基金,向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倾斜。
朱同玉指出,根据最新数据,中国的生育率持续下降,特别是在大城市,生育成本高昂且鼓励生育政策效果有限。相比之下,县域和农村地区显示出更大的生育潜力,但整体生育率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较低水平。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生育支持基金,探索由财政支持、资金来源多元化的育儿补贴制度,并向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倾斜。
他还建议要积极倡导并弘扬新型婚育文化与科学的养育观念。应避免过分渲染已婚已育群体的现实压力,正面诠释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传播新型婚育文化和家庭伦理。宣传部门应进一步强化正面引导力度,加速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同时,规避生育政策转型对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的误伤。
而对于一些社交媒体不负责任、铺天盖地的推送。他认为,应要求平台以负责任的算法引流和传播,破解信息茧房,管控刻意传播焦虑的内容。鼓励真实个人感悟的分享,防止生育问题遭受“污名化”的歪曲传播,有效阻断不健康婚育文化的蔓延。
“国际经验表明,鼓励生育的措施难以在短期内见效。”朱同玉认为,生育支持政策应以建立普惠型家庭福利制度为目标,强化家庭养育能力,提升人口素质。“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是一项持之以恒的长期任务,它要求我们通过政策优化和社会文化引导,逐步提升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为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