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成绩优异”不等同于“拔尖创新”,全国政协委员戴立益建议优化教育评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当看到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这一句时,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兼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主任、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戴立益眼前一亮。这次参加全国两会,他恰好想要聊一聊拔尖创新人才选拔这件事。他建议要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大中贯通培养机制。
问题: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功利化倾向
“在新时代背景下,特别是在全球竞争日趋白炽化的今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戴立益一针见血地指出,与这种紧迫性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国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譬如,在理念认识上的偏颇与迷思、育人方式的单一化、体制机制不顺畅、评价体系陈旧等,这些问题成为推进国家战略的巨大障碍。
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拔尖创新人才?戴立益认为,这类人才需要有独特的思维,在自己的领域里有与众不同的创新。“他们的共性就是,对某一专业领域有特殊兴趣,思维有深度,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践探索中形成自主思考。”
现实生活中,选拔拔尖创新人才存在一定困难,这是因为各界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理解不一致。戴立益指出,目前存在将“优秀人才”等同于“创新人才”,将“成绩优异”等同于“拔尖创新”等误区,导致培养模式迥异,手段与目的分离。
在调研中,戴立益发现,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功利化倾向。“中小学教育重考试轻教育,重书本知识轻实践应用,学生学习的内在价值丧失,缺乏创新意识和训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专业划分过细,制约学生创新潜力的发挥。”
他还指出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适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高校招生规模、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育人理念和办学定位同质化,学科门类专业划分过细,基础研究不受重视,社会与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意识不足等。
“我们现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不顺畅的,形成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割裂。比如大学和中学之间存在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现象,基础教育阶段和研究生教育阶段的重视度不够。”同样的,戴立益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存在选拔方式单一的现象,受到高考成绩限制,一些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未能被识别并筛选。
建议优化教育评价,关注创新人才的个体特质
戴立益既是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又身兼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主任,也因此,他对拔尖创新人才大中贯通培养机制有了更多专业的思考。
他认为,要形成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大中贯通培养的整体思路。以大中衔接为依托,处理好拔与育、专与全、单向度和双向度等关系,建构综合化、整体化、体系化的贯通育人机制。更新现有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政策的贯通度。以贯通思维对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政策进行顶层设计,厘清拔尖创新的概念,推动政策之间的贯通一致,保障政策有效落实。
“我们还要关注个体特质,对创新人才进行贯通性、个性化、差异性的识别与培养。”戴立益建议,要结合不同人才的个体特质,提供个性化指导和培养,构建贯通一致的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政府引领下,构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制定统一的培养标准和要求,采用探究学习、校企合作等多元教学方式。
戴立益强调说,一定要优化教育评价,为甄别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贯通的评价机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甄别体系和技术指南,综合采用多种手段进行甄别。
他还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比如可以由政府主导设立“卓越计划”“新校园愿景”等专项项目,以项目为载体,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多方力量与不同阶段。又如可以凝练推广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的典型案例。构建政府-智库-高校-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协作共同体,布局具有贯通一致性的改革试验点,推广国内外改革的典型案例。
他还建议,加强开放互鉴,进一步贯通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建设。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人才市场与服务资源库,提供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贯通机制保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